每年10月,瑞典斯德哥尔摩都会成为全球科学界的焦点。随着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揭晓,那些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在采访中,多位诺贝尔奖评委不约而同地指出: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源于对未知的纯粹好奇,而非功利性的追求。
历史上,许多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最初都被视为"无用之学"。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曾被批评为"纯粹的数学幻想";量子力学的先驱们也未曾想到,他们的抽象理论会催生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真理:科学进步往往始于看似"无用"的探索。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前主席埃娃·奥尔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总有一些科学家不为掌声所动,不为功利所驱。他们仅凭内心的热爱,在看似荒芜的领域默默耕耘,最终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精神在2025年诺贝尔奖得主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克拉克的研究轨迹颇具代表性。他对量子隧穿理论的浓厚兴趣,驱使团队突破技术壁垒,首次实现了微观量子现象的可视化观察。这项为新一代量子技术奠定基础的研究,在获奖时仍让克拉克感到意外:"我们从未想过这项研究会获得如此殊荣。"
在生命科学领域,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的经历同样引人深思。他发现的调节性T细胞打破了传统免疫学认知,开创了外周免疫耐受研究新领域。面对年轻研究者,他给出朴素建议:"坚持自己的道路,继续做热爱的事情。"这种纯粹的科学态度,正是他取得突破的关键。
化学领域的情况更为典型。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进长期致力于金属有机框架研究,这项曾被认为"毫无实用价值"的研究,最终为化学开辟了全新方向。其成果不仅拓展了化学边界,更在能源、环境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北川进常引用的东方哲学格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科研理念。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在采访中强调:"科学研究的初衷不应是追求奖项。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于,以纯粹的热爱挑战未知领域,并持之以恒。"这种态度解释了为何许多重大发现都源于"无用"的探索。
科学的力量正在于此:它不追求即时回报,却能深刻改变人类生活;不局限于现有认知,却能突破经验与直觉的界限。正是这种对"无用之用"的不懈追求,构成了科学探索最动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