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新突破,揭开月球温差之谜,中美月壤研究对比引深思

   时间:2025-10-10 05:22:0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国家原子能机构近日联合发布重磅消息: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带回的1935.3克月壤样品,经多学科联合研究后取得突破性发现。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为人类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研究团队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通过精密的矿物温压计技术,首次精确测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结晶温度。结果显示,月背月幔结晶温度约为1100℃,较月面低100℃;潜在月幔温度为1400℃,同样低于月面。这一温差通过卫星遥感数据验证,误差控制在70℃以内,数据可靠性得到国际学界认可。

科研人员将月壤中的单斜辉石与斜长石分离后,分别采用单矿物温压计、矿物-熔体平衡温压计等三种方法进行交叉验证,并结合岩石学数值模型重构结晶过程。这种"拆解-重组"的研究策略,确保了每个细节都被纳入分析框架。

温度差异的发现,为解决月球"二分性"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月球正面月海覆盖面积达30%,而背面仅1%-2%;放射性元素分布亦呈现南北不对称。研究证实,这些差异与月幔热状态密切相关。正如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子颖所言:"100℃的温差看似微小,实则是打开月球演化史的钥匙。"

嫦娥六号的着陆点选择极具战略意义——南极-艾特肯盆地作为月球最大撞击坑,暴露了深部物质。此次采集的样品如同"深部探针",直接获取了月幔原始信息。这与两年前嫦娥五号在月面正面的发现形成互补:后者证明20亿年前月面仍有岩浆活动,而今背面数据填补了演化链条的关键环节。

对比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回的382公斤月壤,中国研究呈现出独特价值。阿波罗样品主要反映30亿年前月球历史,近10亿年演化存在空白。当年赠予中国的1克样品,仅检测出三斜铁辉石等典型矿物,缺乏温度与含水信息。而中国科研团队不仅公开全部数据,还详细披露采样坐标与分析方法,供全球学者复核验证。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NASA对阿波罗样品的管控日趋严格,关键样品需通过"抽签"方式申请研究。这种封闭策略与中国全面开放数据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月球研究本质是全人类的事业,1935.3克新样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科学发现,更在于示范了开放共享的科研伦理。

随着后续探测任务推进,月球背面的"空白页"正被中国科学家逐行书写。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月球探索竞赛,最终比拼的或许不是样品重量,而是谁更能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