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工业起落架汉中精益制造中心的装配试验车间,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精密量具的细微调整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工业交响曲”。这里,航空装备的精益制造场景生动展现,而党员王奉龙正是这幅图景中最为耀眼的主角之一。
作为车间工艺组组长,王奉龙扎根工艺战线多年,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航空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工作中,他主动承担技术难题的攻坚任务,参与完成的组件化项目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效率,荣获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在重点机型研制任务中,他全程跟进技术保障,助力机型A状态通过全机技术鉴定、B状态成功首飞,因贡献突出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面对产品研制初期的技术迷雾与潜在风险,王奉龙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工艺团队开展风险识别工作。从复杂的技术环节到生产中的潜在变数,他带领团队抽丝剥茧,通过细致规划与主动作为,将研制风险系数降至最低,为产品研制的“最初一公里”筑牢了坚实基础。在跟产过程中,他冲锋在前,遇到问题立即响应,快速协调资源解决难题,并注重经验沉淀,组织整理产品日志,为后续研制留下宝贵的“活教材”。
在技术创新与工艺突破方面,王奉龙同样成果斐然。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牵头编制《油气混合技术研究》《典型起落架站位式生产线研究》两篇中国航空科技报告,以扎实的技术成果为航空领域工艺创新与产品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耕一线多年,王奉龙不仅积累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练就了经实战打磨的宝贵经验。他善于将晦涩的机械原理、复杂的公差配合理论转化为车间师傅们听得懂、用得上的“实在货”。在他的指导下,专业术语褪去生硬,变成带着温度的操作指南,既保持了工艺文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又让一线工人能够快速看懂、精准执行,成为车间里人人信赖的“生产指南针”。
作为工艺组组长,王奉龙始终严把质量关,对装配工艺文件审核锱铢必较,确保工艺精准可靠。在参与研制任务时,他化身“经验桥梁”,通过组织技术交流、开展实操指导,将个人积累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攻克了摩擦力超标、高温卡滞、漏油等一系列技术瓶颈,组内人员技术能力显著提升,这支工艺团队也成长为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尖兵队伍”。
面对产品交付路上的“硬骨头”,王奉龙从未退缩。他总会第一时间召集工艺组的同事围坐在一起,从材料特性到装配精度,从环境影响到工序衔接,逐条拆解分析难题。他擅长从堆积如山的试验数据中“淘金”,那些看似零散的数字、曲线和图表,在他眼里都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线索。他带着团队对数据、找规律,用专业软件反复模拟验证,直到精准锁定“病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脉动生产线研究过程中,王奉龙敢于突破传统生产模式,为起落架装配转型积累了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他牵头组织工艺策划与各站位能力评估,高效整合工艺资源,并带队开展脉动生产现场实战演练,成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双向验证。一个个交付难题被成功攻克,产品按时交付的目标稳步实现。从数据分析到现场攻坚,从模式创新到成果落地,王奉龙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关键时刻顶得上”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