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领域,一场围绕技术人才与商业模式的博弈正悄然展开。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千里科技公司,因密集引入华为系高管而成为行业焦点。这家成立不久的科技企业,正通过吸纳原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核心成员,试图在自动驾驶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原华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的加盟最具标志性。这位主导华为第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全栈研发的技术专家,2021年转投极氪汽车担任自动驾驶副总裁,负责搭建智驾自研体系。随着极氪并入吉利控股集团,陈奇的身份再次升级——今年8月出任千里智驾联席CEO,直接掌舵智能驾驶核心技术研发。
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姜军同样来自华为车BU。这位曾分管高精地图与自动驾驶云业务的首席运营官,2023年加入极氪后主导智能座舱开发,如今已成为千里科技智能座舱业务的总负责人。两位技术领袖的加入,使得千里科技在感知算法、高精地图、云服务等关键领域获得完整技术链条。
这种人才战略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千里科技提出的"一横一纵"产业整合战略,与华为的智驾解决方案形成强烈呼应。横向整合感知、规控、执行模块为大模型驱动的全栈方案,纵向将传感器、控制器等产品集成为系统,这种技术路线图几乎复刻了华为的研发路径。更值得注意的是,千里科技在智驾、智舱、人机交互等业务布局上,均呈现出与华为相似的架构设计。
公司高层对此并不避讳。在品牌发布会上,千里科技负责人印奇虽强调"基因与战略存在差异",但内部人士透露,公司确实在借鉴华为的成功经验。这种"摸着华为过河"的策略具有现实考量:作为行业后发者,千里科技可避免重复试错,直接沿用已被验证的技术框架。
吉利集团提供的资源支持成为重要底气。其星睿智算中心以23.5EFLOPS算力位居国内车企首位,虽与华为的45EFLOPS存在差距,但仍能满足智驾大模型训练需求。产业链层面,芯擎科技、亿咖通等关联企业提供的芯片与传感器资源,构建起类似华为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关键的是落地场景——吉利旗下20余个乘用车品牌每年超百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为千里科技提供了天然的测试场与数据源。
这种资源优势在L2与L4级自动驾驶领域体现尤为明显。吉利宣布未来所有车型将采用千里科技的智驾方案,曹操出行则成为Robotaxi的商业化载体。大规模落地带来的数据反哺,既能提升模型精度,又可分摊研发成本。2024年吉利控股全球新能源销量达148.8万辆,这种规模效应正是智驾企业最渴望的竞争优势。
作为技术掌舵者,印奇的AI背景为千里科技注入特殊基因。这位清华姚班毕业、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博士出身的创业者,2011年创立的旷视科技已成为"AI四小龙"之一。在品牌发布会上,他提出的"千里计划"包含统一AI大脑、操作系统与超级智能助手三大模块,试图构建跨终端的通用AI模型。这种技术野心超越了传统车企的智驾研发范畴。
按照规划,千里科技将在年内发布L3级智驾方案,2025年推出Robotaxi的L4级解决方案,智能座舱产品则进入量产阶段。但现实挑战同样严峻:目前L3及以上产品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竞争对手已实现部分功能落地。吉利过往在亿咖通等项目上的折戟,也提醒着千里科技需要平衡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千里科技的野心不止于服务吉利体系。管理层明确表示将效仿华为引望模式,向全行业提供智驾解决方案。这种定位与吉利此前拆分浩思动力成立第三方动力供应商的策略如出一辙。若能成功,千里科技将成为继华为之后,第二个具备整车级智驾系统输出能力的科技企业。
但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充满变数。行业观察者指出,智能驾驶已进入规模化竞争阶段,后发者既要保证技术迭代速度,又要建立差异化优势。千里科技当前的技术路线与华为高度重合,如何在效仿中形成自身特色,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始于足下,行至千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