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学家发现神秘引力波信号,0.1秒脉冲或藏宇宙深秘引热议

   时间:2025-10-13 06:08:3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宇宙深处,一场难以想象的时空剧变正在悄然发生。黑洞撕裂时空,引力波跨越数十亿光年抵达地球,甚至有科学家猜测,这些信号可能来自另一个宇宙。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分析引力波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极为异常的信号——它短暂、尖锐,持续时间不足0.1秒,却让整个天体物理学界陷入沉思:这究竟是自然现象的极端表现,还是另一个宇宙在向我们传递信息?

这个被命名为GW190521的信号,于2019年5月21日被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测器共同记录。自2015年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以来,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事件已逐渐成为常规观测目标。然而,GW190521却完全打破了常规——它没有标准的“旋近”阶段,即两个黑洞在引力作用下逐渐靠近、轨道收缩、引力波频率和振幅持续升高的过程。相反,它只有一声突兀的巨响,随后彻底归于沉寂。

标准的双黑洞合并过程通常是这样的:两个黑洞相互绕转,轨道逐渐收缩,引力波频率从低频嗡鸣迅速攀升至高频尖啸,最终在合并瞬间戛然而止。整个过程通常持续数秒甚至更久,波形清晰、连续、可预测。但GW190521的波形几乎是一次瞬时脉冲,持续时间仅约0.1秒,峰值频率在30赫兹左右。这种异常让研究人员一度怀疑是仪器噪声或地面干扰,但经过反复交叉验证,LIGO和VIRGO团队确认该信号具有高度显著性,且来自天体物理源。

那么,什么机制能产生如此短促而强烈的引力波?一种解释认为,这两个黑洞并未经历旋近阶段,而是以近乎对撞的方式直接合并。在极端情况下,若两个黑洞初始相对速度极高、轨道偏心率极大,甚至接近直线轨迹,它们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合并,跳过漫长的旋近过程。这种“头对头”碰撞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是允许的,数值相对论模拟也证实其可行性。但问题在于,这类事件的发生率极低,低到几乎可以忽略。

既然常规天体物理模型难以解释,科学家开始尝试更激进的假设。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GW190521可能并非源自我们这个宇宙,而是通过虫洞从另一个宇宙“泄漏”进来的引力波信号。虫洞,即爱因斯坦-罗森桥,是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一个合法解,描述了一种连接两个时空区域的拓扑结构,理论上可连接遥远星系,甚至不同宇宙。尽管虫洞需要奇异物质(具有负能量密度的物质)维持稳定,但在极端高能过程中——例如黑洞合并瞬间——量子引力效应可能短暂支撑虫洞开启。

研究者构建的场景是这样的:在另一个宇宙中,两个黑洞正按标准过程旋近合并。就在它们融合成一个新黑洞的临界时刻,巨大的时空曲率导致局部时空结构撕裂,形成一个瞬时虫洞。该虫洞一端位于原宇宙的合并点,另一端则意外连通至我们所在的宇宙。由于虫洞极不稳定,仅在合并完成的瞬间存在,因此只有引力波信号中最强烈的“峰值”部分得以穿越虫洞,进入我们的时空。而旋近阶段的低频、低振幅信号则被截断,无法通过。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何我们只接收到一个短促、高强度的脉冲,而非完整的啁啾波形。

这个假说并非空想。研究团队基于广义相对论和虫洞动力学,分别计算了“直接碰撞”模型和“虫洞跨宇宙传输”模型所预测的引力波波形,并与LIGO/VIRGO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直接碰撞模型的匹配度略优于虫洞模型,但差异微乎其微——两者在统计上几乎等价。这意味着现有数据无法排除虫洞假说。科学上,当两个理论模型对同一组观测数据的解释力相差无几时,我们不能武断地否定其中任何一个,尤其当其中一个模型指向全新物理图景时,更应保持开放。

当然,虫洞假说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稳定性问题:经典广义相对论中的虫洞会因引力塌缩在普朗克时间内关闭,除非存在负能量物质。而负能量物质是否真实存在,仍是未解之谜。不过,近年一些量子引力理论(如半经典引力、全息原理)指出,在黑洞视界附近或奇点区域,量子涨落可能产生有效负能量,短暂支撑虫洞结构。这虽未被实验证实,但至少在理论上为虫洞的瞬时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若GW190521真来自虫洞,其信号可能携带额外特征。例如,虫洞喉部的反射效应可能在主脉冲后产生微弱“回声”。已有研究团队在原始数据中搜寻此类回声,部分分析声称探测到统计显著的滞后信号,但另一些团队则认为只是噪声起伏。目前尚无共识。

GW190521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其最终黑洞质量约为142倍太阳质量,这正好落在“中等质量黑洞”(IMBH)区间——介于恒星质量黑洞(100 M☉)与超大质量黑洞(10? M☉)之间。长期以来,IMBH的存在缺乏直接证据,GW190521是首个明确通过引力波确认的IMBH形成事件。这一发现本身已具有里程碑意义,无论其起源如何。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的两个前身黑洞质量分别为85 M☉和66 M☉。其中85 M☉的黑洞处于所谓的“对不稳定质量间隙”(pair-instability mass gap)。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质量在65–120 M☉之间的恒星在死亡时会因对不稳定性发生完全爆炸,无法留下黑洞残骸。因此,85 M☉黑洞的存在本身就挑战了标准恒星演化模型。它可能是由更小黑洞多次合并形成,或是原初黑洞,甚至来自其他宇宙——这进一步增加了事件的神秘性。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科学家如此执着于一个0.1秒的信号?因为这0.1秒承载的是17亿年前发生在遥远宇宙深处的一场时空剧变。引力波穿越浩瀚空间,振幅衰减至10?21量级,却仍能被地球上的激光干涉仪捕捉。人类不仅探测到了它,还能从中反推黑洞质量、自旋、距离、轨道参数,甚至尝试推断其是否来自另一个宇宙——这本身就是科学能力的极致体现。

未来的观测将提供关键线索。下一代地面探测器(如Einstein Telescope、Cosmic Explorer)将具备更高灵敏度和更低频响应,可能捕捉到更多类似GW190521的短促事件。空间引力波天文台LISA则能探测毫赫兹频段信号,有望观测到超大质量黑洞合并或虫洞形成的低频前兆。若多个短脉冲事件呈现出共同的波形特征、偏振模式或天区分布异常,虫洞假说或将获得支持。

也有可能,GW190521只是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下的罕见产物。例如,在球状星团或星系核星团中,黑洞通过动力学相互作用形成高偏心率轨道;或在早期宇宙中,原初黑洞直接以对撞构型形成。这些模型虽小众,但仍在标准宇宙学框架内。

但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当数据拒绝被现有理论完全驯服时,我们必须尝试跳出框架。虫洞、多元宇宙、量子引力——这些概念曾被视为哲学思辨,如今正逐渐进入可检验的科学领域。GW190521或许不会成为“另一个宇宙存在”的铁证,但它无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物理学边界之外的可能性。

有网友在论坛上写道:“如果另一个宇宙真的通过虫洞发送了信号,那他们是否也在分析我们的引力波?是否也在争论:‘这个信号,是不是来自另一个宇宙?’”这种互为镜像的想象并非无稽之谈。在某些量子引力或全息宇宙模型中,所有宇宙可能共享同一个底层结构,引力波或许是跨越宇宙膜(brane)的唯一可穿透扰动。

无论如何,GW190521已经改变了我们对黑洞合并的认知。它证明宇宙中的致密天体并合事件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样。旋近-合并-铃宕(ringdown)三部曲并非唯一剧本,宇宙还可能上演“瞬时对撞”甚至“跨宇宙投递”的戏码。科学不需要确定性来前进,它只需要一个无法被轻易解释的异常。GW190521就是这样一个异常。它短促、尖锐、不合常理,却真实存在。而人类,正努力从这0.1秒的时空涟漪中,读出宇宙最深层的秘密。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