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90后学霸姚颂:从AI芯片到商业航天,以技术突破托起中国航天新未来

   时间:2025-10-14 01:11:1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6岁,当多数同龄人还在为职场晋升和日常开销奔波时,姚颂已经凭借其创办的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被全球FPGA芯片巨头赛灵思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自由。然而,面对这笔足以改变人生的财富,他并未选择购置豪宅或规划环球旅行,而是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加入创投机构经纬中国担任风险合伙人后,姚颂将目光投向了商业航天这一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在许多人眼中,创业者的终极目标往往是财富积累,但姚颂的决策始终围绕着“价值留存”展开。他曾在分享中提到,出售公司时,他更关注团队在AI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能否为行业提供参考,而非单纯的财务回报。

姚颂的跨界并非偶然。童年时,父亲送他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宇宙科学分册被翻得页角卷曲,那些关于星空的好奇,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而他在AI芯片研发中积累的“高精度控制”能力,恰好与商业航天中火箭发射的推力控制、卫星入轨后的姿态调整等技术需求相契合。这些经历,为他进入航天领域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1年,一位出身航天世家的清华同学找到姚颂,原本是咨询创业融资经验,却在交谈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要一起造火箭?”这个提议几乎立刻得到了姚颂的响应。对他而言,这既是童年梦想的延续,也是对商业航天趋势的判断。彼时,东方空间的核心技术团队已颇具基础,而姚颂的加入,则为团队补足了战略规划与融资层面的短板。

29岁的姚颂正式担任东方空间联席CEO后,提出的第一个目标便超出了行业常规:研发能实现“一箭三十星”的大运力火箭。这一决策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彼时,中国商业航天尚处起步阶段,多数企业选择从“小型火箭”切入以降低风险,而姚颂却直接瞄准“大运力”,看似冒进,实则紧扣行业刚需。

从国家战略来看,由中国星网集团统筹的GW星座计划明确,十年内要发射12992颗卫星,平均每天需发射3.5颗。若缺乏大运力火箭,规模化部署根本无从谈起。从商业逻辑出发,只有通过“一箭多星”降低单颗卫星发射成本,商业航天才能摆脱“赔本运营”的困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为实现这一目标,姚颂团队选择了难度极高的“全固体捆绑式构型”。这一路线全球首创,与马斯克的重型猎鹰火箭采用的液氧/煤油液体燃料存在本质区别。固体火箭燃料的稳定性控制、四个助推器的推力同步性,哪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发射失败。更具挑战的是,团队还计划实现“海上发射”,这对火箭的抗盐雾、抗颠簸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下来的三年,团队陷入了高强度攻坚:23项大型试验、489项单项试验、1452次技术迭代。没有人以“高管”身份自居,姚颂也常熬夜盯数据、驻场跟进试验。2024年1月,在山东海域,405吨重的“引力一号”点火升空,两分钟后,四个助推器精准分离,十分钟后,三颗卫星成功入轨。此次发射一举创下六项世界纪录: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全球首个海上发射的捆绑式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等,更关键的是,单位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姚颂的选择,并非个例。当下,一批在互联网行业完成财富积累的企业家,正集体转向硬核科技领域。商业航天的行业紧迫性不容忽视:近地轨道资源遵循“先占先得”规则,轨道与频率的占用直接关系全球通信、导航、遥感等数字基础设施的主导权。2022年,马斯克的SpaceX发射了2000颗商业卫星,而中国同期送入太空的航天器总数虽达140余颗,但纯商业卫星数量约为80-90颗,民营航天企业发射量的差距更为明显。

过去,中国航天发展依赖“举国体制”,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均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但面对“每天发射3.5颗卫星”的规模化需求,仅靠国家航天系统难以支撑,民营力量的加入,成为形成“举国+民营”双轮驱动格局的关键。硬核科技的竞争,从来不是一时的速度比拼,而是长期的坚持与沉淀。如今,中国商业航天虽与SpaceX存在差距,但有姚颂这样的战略推动者,有布向伟、魏凯等资深技术人才的支撑,加之“双轮驱动”的体系优势,追赶之路虽难,却并非没有可能。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