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近日因一则重大合作消息掀起波澜——AI领域领军企业OpenAI与芯片巨头博通宣布,将联合开发规模达10吉瓦的定制AI芯片及网络系统机架。消息公布后,博通股价周一开盘即大幅上扬近10%,市值单日激增超1500亿美元,成为市场焦点。
此次合作并非毫无预兆。博通首席执行官陈福阳早在上月财报电话会议中便透露,公司正与一位“重量级新买家”洽谈,预计2026财年人工智能业务收入将因此显著增长。9月,博通更披露已收到一份来自匿名客户的百亿美元定制芯片订单,如今谜底揭晓——合作方正是OpenAI。
根据双方联合声明,OpenAI将主导芯片与系统架构设计,博通则负责具体开发与部署工作。项目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至2029年底全面完成。OpenAI总裁布洛克曼表示,自研芯片可将前沿模型开发经验直接融入硬件设计,为人工智能能力突破打开新空间。
这并非OpenAI近期首次大规模采购算力。上月,英伟达宣布向其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至少10吉瓦算力设施;上周,OpenAI又与AMD签署协议,计划部署至少6吉瓦的AMD尖端算力卡。三笔交易累计所需电力,相当于26座常规核电站的供电规模。
在周一更新的OpenAI播客中,公司CEO奥尔特曼透露,与博通的合作已持续18个月,双方从晶体管设计到用户提问的全流程处理,均在进行技术架构重构。他强调,通过优化整个技术链条,可实现效率大幅提升,进而提升模型性能、加快响应速度并降低运行成本。
陈福阳在节目中指出,自主研发芯片是掌握技术主动权的关键。此次合作不仅使OpenAI跻身Alphabet、亚马逊等自研芯片阵营,更通过引入博通网络技术,降低了对英伟达专有技术的依赖,分散了供应链风险。
面对外界对“AI投资泡沫”的质疑,布洛克曼直言,当前算力规模远不足以支撑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他以10吉瓦项目为例,称其“不过是实现愿景所需的一小部分”。另有消息称,奥尔特曼近期向员工透露,OpenAI计划到2033年新建250吉瓦算力设施,按英伟达芯片价格估算,耗资将达10万亿美元。不过,博通定制产品预计将更具成本优势。
如此庞大的建设计划,资金从何而来?奥尔特曼坦言,需创新融资工具支撑,但具体方案尚未公布。这场算力军备竞赛,正将AI技术竞争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