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领域近日因一项意外发现掀起波澜:由著名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提出的数论难题埃尔德什问题#339,其答案竟在二十余年前就已现身学术文献,却长期未被学界广泛认知。这一突破性发现源于OpenAI最新研发的AI模型GPT-5Pro,该系统通过分析问题描述截图,成功追溯到2003年发表的一篇关键论文,揭开了这道经典难题的最终解答。
作为组合数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埃尔德什问题#339聚焦于自然数集合的加法结构特性。具体而言,该问题探讨当集合A作为r阶基时,其所有r元子集元素之和构成的整数集合是否必然具有正的下密度。自提出以来,这道难题持续吸引着全球数学家的关注,被视为检验数论理论深度的重要标尺。
GPT-5Pro展现的学术检索能力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面对用户提交的问题截图,该AI系统不仅准确识别出核心数学概念,更通过语义分析在海量文献中精准定位到Hegyvari、Hennecart和Plagne三位学者于2003年联合发表的证明论文。这项被埋没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最终通过人工智能的介入重见天日。
发现过程引发学术圈强烈反响。多位数学家在验证AI提供的文献后确认,该证明严格解决了埃尔德什问题#339的核心命题。网络平台上,数学爱好者围绕这一发现展开深度讨论,部分人试图将其与华林问题等经典命题建立关联,但专家很快澄清两者在数学框架上的本质差异,强调此次突破的独立性。
学界普遍认为,这一事件凸显了传统学术研究模式的局限性。随着每年发表的数学论文数量突破百万篇,人工检索方式已难以应对知识爆炸带来的挑战。GPT-5Pro展现的文献定位能力,为解决"已解决问题被重复研究"的学术困境提供了创新方案。有研究者指出,该系统在半小时内完成的文献追溯工作,若由人工进行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技术专家分析指出,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关键参与者。GPT-5Pro采用的跨模态信息处理技术,使其能够同时解析数学符号、自然语言描述和图表数据,这种多维分析能力远超传统文献数据库。数学系教授李明表示:"AI正在重塑知识发现的方式,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更能揭示被信息洪流淹没的学术珍珠。"
目前,多个数学研究团队已开始与AI开发机构合作,构建专门化的学术检索系统。这种协作模式不仅适用于数论领域,对分析学、代数几何等需要处理海量文献的学科同样具有变革意义。随着模型精度的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有望在定理证明、猜想验证等核心研究环节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数学研究进入人机协同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