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领域迎来新一轮技术竞赛,OpenAI与半导体巨头博通近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总规模达10GW的定制化AI芯片及网络系统。这一消息推动博通股价单日暴涨近10%,市值单日激增超1500亿美元,成为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科技合作事件。
根据双方披露的合作细节,OpenAI将主导芯片架构与系统设计环节,将其在GPT系列模型开发中积累的算法经验直接转化为硬件底层优化方案。博通则负责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机架系统的全流程开发,项目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2029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覆盖OpenAI自有数据中心及合作伙伴设施。
这场持续18个月的"秘密研发"早有端倪。博通CEO陈福阳去年就曾预言,2026财年公司AI业务将因"重要新客户"实现爆发式增长。尽管9月那笔100亿美元的匿名芯片订单与OpenAI无关,但双方的技术合作已悄然推进一年半。联合声明显示,此次合作采用"设计-制造"垂直整合模式,OpenAI将首次让GPT模型直接参与芯片设计优化。
OpenAI联合创始人格雷格·布罗克曼在发布会上透露,AI参与设计的芯片优化方案与人类工程师的最终方案高度吻合,但开发周期缩短了30%。"在某个关键交付节点,我们让AI系统连续72小时运行优化,不仅提前完成设计目标,还将芯片核心面积压缩了18%。"这种设计模式若能规模化应用,或将颠覆传统半导体研发范式。
这场技术豪赌的背后,是OpenAI对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预判。仅在过去一个月内,该公司已连续达成三笔重大算力合作:与英伟达签署10GW算力供应协议,与AMD签订6GW设备采购合同,加上此次与博通的合作,总算力储备达26GW。这个数字相当于26座常规核电站的发电能力,是纽约市夏季用电高峰的两倍有余。
支撑如此庞大算力投资的商业逻辑,源于OpenAI对AI应用场景的终极设想。布罗克曼指出:"理想状态下,每个用户都应拥有24小时在线的智能代理,但当前受限于算力资源,我们只能向Pro用户开放部分功能。"CEO萨姆·奥特曼以ChatGPT的演进为例:从最初仅能处理简单代码,到Codex可完成数小时工程任务,用户需求始终呈现指数级增长。"每当模型性能提升10倍,市场需求就会增长20倍,26GW只是起点。"
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奥特曼近期向内部员工透露,公司计划到2033年将算力规模扩展至250GW,按当前英伟达芯片价格估算,需要投入约10万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背后,是两大核心挑战:技术层面需要实现从二维芯片堆叠到三维集成、100TB级光学交换的技术跨越;商业层面则要在年均数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下,实现四年内现金流回正。
OpenAI的应对策略充满商业智慧。通过让英伟达、AMD等供应商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利益共同体——供应商投入越大,越希望OpenAI取得成功。此次与博通的合作采用纯商业协议模式,既借助博通的定制化方案降低成本,又避免股权绑定带来的战略束缚,保持对其他供应商的开放性。
这场竞赛早已超越企业层面。当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通过自研芯片掌握算力自主权时,OpenAI选择用更激进的规模策略建立壁垒。正如半导体解决方案总裁Charlie Kawwas所言:"每6-12个月,计算性能和功耗效率就需要翻倍,这要求持续突破物理极限。"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长征中,全人类正见证着AI发展史上最壮观的军备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