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行星威胁迫近:中美如何布局防御?地外安全合作前景几何?

   时间:2025-10-15 06:50:1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颗直径达325米的小行星即将于2029年4月13日掠过地球,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5.3亿吨TNT爆炸当量。根据NASA的轨道模拟,这颗编号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虽不会直接撞击地球,但其飞行路径将穿越国际空间站所在区域,引发全球对近地天体威胁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指出,地球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阿波菲斯”这类巨型天体。自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发生“黄河之怒”小行星事件以来,全球已确认超过2000颗近地小行星。其中,直径500米以上的天体若撞击地球,其能量相当于500枚广岛原子弹;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更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NASA根据天体尺寸建立了分级预警体系,25米以下的小行星通常仅造成局部破坏,而10公里级天体的撞击则可能终结人类文明。

面对潜在威胁,美国于2020年启动“近地天体危机应对计划”(NEO),重点研发轨道偏转技术。该计划包含三种防御方案:通过火箭发动机长期推力改变天体轨道、利用动能撞击器“以石击石”调整飞行路径,以及在远距离引爆核装置改变天体方向。然而,每种方案都存在技术风险——轨道偏转需精确计算推力方向,动能撞击可能产生碎片云,核爆方案则面临国际法限制。

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正构建独特的探测体系。2020年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后,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成为亚洲首个完成火星环绕探测的国家。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24年实施月球南极采样任务,并同步开展小行星探测项目。与美国采用单一探测器长期观测的模式不同,中国计划通过多探测器组网方式,同步获取目标天体的结构、成分及轨道数据。

随着太空活动加剧,近地天体防御正与太空军事化趋势产生复杂交织。美国NEO计划中包含的轨道监测网络,实质上构建了覆盖地月空间的预警体系。这种“防御性”部署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当某个国家掌握天体轨道操控技术时,其军事应用潜力将难以遏制。国际太空法专家警告,若缺乏全球监管框架,近地天体防御可能演变为新型战略威慑手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透露,正在研发的小行星防御系统将整合激光烧蚀、引力牵引等多种技术路线。该系统强调“非破坏性干预”,通过持续微小推力改变天体轨道。这种技术路径既规避了核爆方案的伦理争议,也避免了动能撞击的碎片风险。目前,中欧航天机构已就小行星监测数据共享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全球近地天体监测网络显示,直径超过140米的危险天体中,仍有三分之一未被完全追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新报告指出,若要实现90%的危险天体预警覆盖率,全球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倍观测设施。在这场关乎人类存续的竞赛中,技术创新与国际协作的平衡,将成为决定文明命运的关键因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