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正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近期,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据权威媒体报道,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使电池性能实现质的飞跃。过去,100公斤重的电池仅能支持车辆行驶500公里,而如今这一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大关,为新能源汽车的长途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一突破得益于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他们在固固界面接触难题上取得了三大关键技术进展。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开发的“碘离子技术”尤为引人注目。该技术利用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的独特迁移特性,使其像“交通警察”一样精准引导锂离子流向电极与电解质的接口处,自动填补微小缝隙和孔洞,从而实现了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贴合,突破了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最大瓶颈。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则通过“柔性变身术”为电解质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们采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构建了柔性骨架,使电池具备了出色的抗拉耐拽性能。实验表明,这种电池在弯折2万次或拧成麻花状后仍能保持完好无损,完全适应日常使用中的各种变形需求。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在柔性骨架中加入特殊“化学零件”,电池的储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幅高达86%。
在安全性方面,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利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质进行改造,利用氟元素的“耐高压本事”在电极表面形成了一层“氟化物保护壳”。这层保护壳能够有效防止高电压对电解质的“击穿”,确保电池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等极端条件考验时仍不会发生爆炸,实现了安全与续航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