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手机市场陷入芯片、屏幕、影像等核心参数的激烈比拼时,REDMI用一款K90 Pro Max手机将"外放音质"这个长期被边缘化的配置推到了聚光灯下。这款以"极致性价比"著称的品牌,此次一反常态地未将宣传重点放在传统性能指标上,而是通过一套组合拳式的声学创新,试图在高端市场开辟新赛道。
这款新机的声学架构堪称"集大成者"。设计团队将传统相机装饰区改造为集成Bose标志的独立低音炮,据推测可能采用瑞声1216或1326规格扬声器,音腔体积达2cc级别。相较市面上主流的1115扬声器,这种"底大一级"的设计在物理层面就占据了优势。更引人注目的是其2.1声道声学架构:顶部与底部各配置一枚1115E同轴扬声器负责中高频,背部独立低音炮则专攻低频表现,形成完整的三分频系统。
支撑这套声学系统的还有两大技术突破。首先是独立DAC的加入,这个常被忽视的音频芯片如同为扬声器配备专业引擎,既能保证大音量下的零失真表现,又能拓展动态范围与瞬态响应。其次是与Bose的联合调校,虽然近年"Sound by"系列联名屡见不鲜,但音频大厂的深度参与仍为产品音质提供了专业背书。这种从硬件到调校的全面升级,使K90 Pro Max的声学配置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手机声学的发展轨迹本就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早在功能机时代,摩托罗拉的和弦铃声就曾引领个性潮流;步步高音乐手机则通过专业音频芯片,让手机首次具备了音乐播放器的实力。智能机时代开启后,HTC M7的BoomSound双扬声器创造了立体声标杆,Moto Z与JBL合作的音箱模块更重新定义了外放标准。但TWS耳机的普及使这条进化线一度停滞,厂商们转而聚焦屏幕、性能等更易量化的赛道。
直到2020年小米10S的出现,才让手机声学重获关注。这款搭载对称式双1216P扬声器、1.2cc超大音腔,并经哈曼卡顿调校的产品,被网友誉为"被手机耽误的音乐播放器"。随后小米12 Pro更尝试四扬声器分频设计,但这些高光时刻未能持续。过去三年间,主流厂商满足于配备支持杜比全景声的立体声双扬声器,外放音质始终未能成为竞争焦点。
REDMI此次的突破性尝试,折射出高端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当各家旗舰在芯片性能、屏幕素质、影像规格上难分伯仲时,消费者为何要为相似配置支付更高溢价?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体验细节中。对于正在冲击高端的REDMI而言,外放音质既是技术实力的证明,也是品牌升级的战略支点——通过打造"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体验,覆盖其他领域的细微不足。
这种选择背后是现实的权衡。手机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大尺寸扬声器必然挤占相机传感器、电池或散热结构的空间。在TWS耳机成为主流的当下,外放功能的使用场景确实在缩减。但REDMI的押注恰逢其时:当高端市场陷入参数内卷时,那些能带来真实体验提升的细节,反而可能成为突破口。宿舍追剧、厨房听播客、户外分享音乐等场景,都在呼唤更好的外放表现。
这款产品的市场反响尚待验证,但它已向行业传递明确信号:在参数竞争之外,仍存在未被充分开发的体验领域。当各家旗舰的硬件配置日趋趋同时,声音或许真的会成为下一个竞争焦点。REDMI的这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将为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