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荆楚大地的田野上奏响了秋收与秋播的交响曲。在“十四五”规划推进期间,湖北通过一系列举措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片土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显著,1184万亩新建农田与55个产粮大县共同托起“荆楚饭碗”。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557亿斤,连续四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淡水产品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夏收油菜籽产量突破300万吨,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二;茶叶、生猪、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均位列全国前列。荆楚儿女以辛勤劳作,守护着大国粮仓的安稳。
农业发展的成就并非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系统性推进的成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薇薇指出,荆楚粮仓的稳固是湖北发展的“底盘”,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了底气。这种系统性体现在从田间管理到生产流程的全面升级,科技正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在江汉大米仙桃伏羲农场,农机版“萝卜快跑”实现一键启停、自动避障,智能无人机完成巡田、返航全流程,无需人工干预。北斗农机管理服务平台构建的智能感知系统,覆盖耕种管收、转运、烘干、储运等环节,形成AI闭环,让“无人化操作”成为现实。
科技创新为农业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较“十三五”末提升5.3个百分点。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苏仁忠介绍,依托北斗系统,江汉大米产业实现了从种植到仓储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让“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加速迈向“靠科技增收”的新阶段。
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成为湖北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中国柑橘之乡”宜都,当地通过引进早熟脐橙品种,将上市时间提前1-2个月,成功避开销售旺季,填补市场空档。宜昌宜都市高坝洲镇白鸭垴村后备干部石启超表示,这种早熟品种亩产量约两千斤,售价远高于普通柑橘,果农收益显著提升。类似的案例在湖北屡见不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2024年,湖北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9万亿元,其中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四条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品牌建设同步推进,湖北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虾鳝米茶、藕菇橙艾”及武昌鱼等特色产品制定支持举措,“江汉大米”、仙桃黄鳝、随州香菇等“鄂字号”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市场。王薇薇认为,湖北充分发挥水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将淡水渔业、油菜产业、生猪产业等打造成亮丽名片,显著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湖北以“两条底线”为根基——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三根支柱”为支撑——筑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以“两大动力”为引擎——激活农村综合改革与农业科技创新。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844.1亿元,居全国第四位,较“十三五”末增长2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增长38.5%。从田间到市场,从科技到品牌,湖北正以全面振兴的姿态,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