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发生一起因不当使用“智驾神器”引发的交通安全事件。一名男子酒后驾驶车辆时,使用了所谓的“智驾神器”试图实现自动驾驶,结果车辆在行驶20分钟后突然停在道路中央,幸得路人及时发现并报警,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混淆的关注。
央视对此类“智驾神器”进行了深入调查,明确指出辅助驾驶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市场上一些商家宣传的“托管方向盘”功能,实际上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可轻信。调查发现,在某购物平台上,直接搜索“智驾神器”并无结果,但输入“方向盘辅助神器”后,却能出现“方向盘装饰品”“方向回正标记”等相关产品,价格在60至100元之间。部分商家为规避风险,在沟通时使用同音字暗示产品具有“智驾免提示”的功能。
为了验证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央视记者购买了两款不同样式的“智驾神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安装此类产品后,驾驶人双手离开方向盘,车辆的智能系统无法感应到驾驶人的状态,也不会发出任何提示。专家指出,这种辅助装置通过物理配重、强磁吸附等技术手段,欺骗了车辆的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使其误判驾驶人处于正常监管状态,从而实现了长时间脱离方向盘和视线的违规操作,严重破坏了车辆的安全设计。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这类“智驾神器”并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尤其是其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的行为。如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如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相关责任人将可能面临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至2倍的罚金。若情节特别严重,如导致多人伤亡,则可能面临5年以上有期徒刑,罚金不变。
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产品在设计和宣传过程中直接诱导驾驶人脱离监管,例如使用“解放双手、免接管”等字样,并因此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相关责任人有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刑罚。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如果未尽到对平台内经营者资质资格的审核义务,或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消费者受损,也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场上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车辆所配备的智驾功能,均属于L2级及以下的辅助驾驶。这意味着,这些“智能驾驶”功能对驾驶人来说,更多是承担“助手”的角色,旨在分担开车压力,但无法像人类一样应对所有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我国汽车智能驾驶共分为六个级别,从L0的应急辅助到L5的完全自动驾驶。驾驶人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如果注意力分散或从事与驾驶不相关的活动,一旦发生事故,将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