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正全力冲刺2025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盈利目标。在近期召开的内部会议上,CEO李斌将这一目标列为个人VAU(价值活动单元)考核的首要任务,为接下来70余天的经营定下基调。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计划从成本控制、技术协同和运营效率提升三方面展开行动。
财务数据显示,蔚来已进入规模效应释放阶段。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经营亏损环比收窄超30%,综合毛利率提升至10.0%。尽管三季度财报尚未公布,但乐道L90和全新ES8的交付上量,以及产品结构优化,预计将推动三季度毛利率进一步改善。管理层明确提出,要在第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这既是短期财务目标,更是对体系能力的长期考验。
多品牌战略下的技术协同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乐道品牌通过复用蔚来成熟技术,显著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例如,乐道L60采用蔚来自研的SkyOS·天枢整车操作系统和900V高压架构,这些技术源自蔚来前期的巨额投入。在供应链端,乐道L60与蔚来ET5共线生产,提升了产能利用率;通过智能硬件接口标准化,单车线缆和连接器成本从2000元降至1000元;自研的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上车后,单车成本降低约1万元。这种技术自研带来的成本优势,已延伸至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大品牌,助力新车型以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推向市场。
回顾蔚来发展历程,公司曾多次面临挑战。2019年,巨额亏损、裁员和融资困难让李斌被称为“最惨的人”。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在技术路线选择、市场拓展节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遭遇波折。例如,欧洲市场采用高投入的自营模式,建设大量蔚来中心和换电站,但销量未达预期;乐道L60上市初期月销量仅五千辆左右,引发市场对多品牌战略资源协同效率的质疑。
为扭转局面,蔚来自2024年起全面梳理内部体系能力,并于2025年第一季度推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提效措施。核心举措包括推行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将业务拆分为最小经营单元,独立核算投入产出,提升全员经营意识和资源使用效率。组织架构上,2025年5月将乐道与萤火虫品牌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以集中资源、降本增效。
2025年以来,蔚来交付量显著回暖。二季度整车交付量72,056台,环比大增71.2%;三季度乐道L90和蔚来ES8的爆款表现,推动9月整体交付量达到34,749辆,连续两个月创下历史新高。公司为乐道L90和全新ES8设定的四季度毛利率目标是20%,高毛利车型的放量将成为实现盈利目标的关键。李斌多次强调,盈利冲刺需要供应链、生产、销售和软件等多部门高度协同,这是蔚来从谷底走出的核心能力。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四季度盈利目标旨在证明蔚来的生存能力;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看,这更是一次对组织韧性的极限淬炼。李斌追求的,不仅是单个季度的利润数字,更是一个能够持续创造利润的机制。这种竞争力,将是蔚来应对市场周期、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