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这座被称作“中国冷极”的北方小城,田宇刚刚搬进新家。从洗衣机到洗碗布,从坐便器到清洁剂,这个被冰雪覆盖长达210天的地方,如今所有生活所需都能通过手机屏幕轻松购得。十年前,这里的人们要驱车三小时才能抵达最近的主城区;十年后,田宇坐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指尖滑动间就完成了千余元家电的拼单下单。
2015年那个4G网络刚普及的春天,26岁的田宇在综艺节目里第一次接触到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当同事们还在用WiFi刷图片时,她已经尝试用移动数据参与拼团。“第一次拼单就像打开新世界,不需要领券不用加购物车,微信里点两下就能完成购买。”这种由熟人发起、多人参与的购物方式,很快在根河的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十年间,这座偏远小城的包裹量增长了二十倍,拼多多特有的黄色快递箱成为街头最常见的风景。
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牧民白嘎丽玛的蒙古包里,GPS定位器正实时显示着羊群位置。这位曾经需要骑马三天才能采购生活用品的牧民,如今通过拼多多经营着年入十万的民宿。“以前买双棉手套要15元,现在拼多多不到10元还能包邮。”她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从灯具到地板革,从洗衣液到无人机,这个平台让传统游牧生活与现代电商完美融合。每年农历五月的敖包会上,无人机记录下的不仅是盛大的民族庆典,更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注脚。
电商革命的浪潮正以更迅猛的姿态席卷西部。在青海夏吾特村,公保加的乡村超市摇身变成快递驿站。这个海拔3800米的高原村落,曾经每天只有十几个包裹,如今日均处理量突破百件。“县城卖130元的插排,这里30元就能买到。”2022年拼多多发起的“西进行动”让物流成本直降60%,村民们开始习惯在手机上选购从拖鞋到牙膏的所有日用品。公保加看着堆积如山的包裹感慨:“以前运费比东西还贵,现在连70岁的阿妈都会用手机拼单了。”
四川凉山的美姑县,吉克古千驾驶着配送车穿梭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自从多多买菜进驻,这个曾经需要一周才能收到包裹的偏远县城,如今次日就能收到新鲜蔬果。“站里每天要送出上万个鸡蛋,100元就能买齐七口人的火锅食材。”作为网格站负责人,他见证着电商平台如何改变当地饮食结构——曾经全年以酸菜土豆为主的餐桌,现在摆满了阳光玫瑰葡萄和活杀鲈鱼。
十年间,拼多多的用户数从零增长到9亿,商家规模突破千万级。但有些本质始终未变:在重庆山村,李春花为平均年龄60岁的老人们“代购”着实惠家电;在海南县城,陈晨的两个孩子从小就知道“买玩具上拼多多”;在每个普通家庭,从十元店到奢侈品的全品类覆盖,满足着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当其他平台追逐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风口时,拼多多始终专注在“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这个朴素目标上。
技术迭代带来服务升级:物流时效从一周缩短到次日达,售后系统实现主动介入,退换货服务覆盖所有偏远地区。但消费者导向的核心从未动摇,就像公保加驿站里连续数周零退货的记录,就像吉克古千雨天亲自配送的坚持,就像田宇新家那些从屏幕走向现实的家居用品。当东北林区的冰箱与西南山区的榴莲同时抵达,这场持续十年的电商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基础消费”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