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汽车技术持续突破,智能座舱已从单一功能载体演变为融合感知、交互、服务与互联的综合性系统。工信部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将加速推进智能座舱功能评价、交互安全及生物滞留监测等标准制定,旨在构建覆盖全场景的标准化体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同期发布的《2025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行业正进入安全与体验并重的新阶段,用户对座舱系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围绕技术路径与用户体验展开深度探讨。北京大学教授李挥提出,传统IP网络存在主权垄断、安全基因缺失及架构僵化三大缺陷,难以应对AI时代的攻击风险。其团队研发的多标识网络(MIN)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护照+数字签证+数字海关”管理模式,在多次国际安全对抗赛中验证了其可靠性,为座舱数据安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合伙人施志刚通过调研数据揭示用户真实需求:75%的消费者购车决策不受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但对动态导航优化、疲劳监测等效率与安全功能表现出高度付费意愿。他指出,当前生成式AI在座舱领域的应用多停留于营销层面,企业需从“创造需求”转向“满足刚需”,避免技术堆砌导致的同质化竞争。
XAI Lab蜂火智能实验室执行合伙人杨振宇则关注研发端的标准缺失问题。他提到,70%的用户难以区分不同品牌座舱系统的差异,而现有车载大模型存在功能覆盖广但深度不足的痛点。为此,实验室推出覆盖1000余项测试用例的分级评价体系,为车企提供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路量化工具,推动行业从“参数竞争”转向“体验优化”。
技术架构层面,商汤绝影首席技术官肖枫认为,以AI为核心的操作系统(AIOS)将成为下一代座舱的技术底座。通过深度整合AI模型,AIOS可实现自主感知、动态学习与主动决策,重构传统操作系统的运行逻辑。商汤发布的端侧原生智能体框架子系统已支持模型上下文协议(MCP),助力车厂打造具备自进化能力的超级智能体。
北斗智联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黄胜进一步指出,AIOS正从应用级场景调用向整车级深度融合演进。未来,该技术将渗透至智驾域控、底盘等核心模块,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出行智慧生命体”转变。这一过程中,自然化交互、情感化设计及自成长能力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硬件支撑方面,湖北芯擎科技产品副总裁蒋汉平强调,未来两年是AI智能座舱SoC的发展窗口期。面对视觉感知、语音交互等多元需求,芯片需突破内存带宽瓶颈,同时满足高性能、低功耗及车规级可靠性要求。芯擎科技已完成全链路布局,可为行业提供算力底座支持。
在交互技术领域,华为车BU智能车载光部门测试经理林碧珠提出,AR-HUD的增强现实能力正成为沉浸式交互与驾驶安全融合的核心路径。该技术可实时呈现驾驶辅助意图,其AR贴合度作为核心测评指标,需依据目标类、车道线类及导航巡航类场景精准界定,确保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无缝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