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算力芯片与新能源汽车芯片需求激增,半导体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作为芯片制造核心材料的300mm硅片市场也随之扩容。国内大硅片龙头企业沪硅产业(688126.SH)在行业东风下,2025年上半年营收实现8.16%的同比增长,300mm硅片月产能突破75万片,但同期扣非净利润亏损4.81亿元,毛利率跌至-13.1%,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半导体硅片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长周期回报、高技术风险的特性。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驱动的车规级芯片需求激增,带动了用于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IGBT、功率器件等领域的特殊规格300mm及200mm硅片需求。沪硅产业通过多年布局,已形成以300mm硅片为核心的大尺寸平台,以及以SOI硅片为特色的材料体系,产品覆盖100-300mm全尺寸,涵盖抛光片、外延片等品类,并延伸至压电薄膜、光掩模等新兴领域。
技术层面,沪硅产业的300mm硅片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MEMS用抛光片与SOI硅片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梯队。其产品已通过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全球主流芯片厂商认证,客户覆盖全球主要市场。截至2025年6月末,300mm硅片累计通过认证的产品规格超820款,服务客户逾100家,上海与太原基地合计产能达75万片/月,稳居国内第一梯队。不过,与国际前五大硅片企业相比,沪硅产业在产品认证数量、技术积累及成本控制方面仍存在差距。
业绩层面,沪硅产业自2023年起陷入盈利困境。2022年营收达36亿元峰值后,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11.39%至31.90亿元,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同比骤降243.99%至-1.66亿元;2024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2.4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亏损4.81亿元,同比下降12.14%,毛利率降至-13.10%,经营现金流净额为-4.62亿元,盈利与现金流双双承压。
从行业环境看,2024年全球半导体硅片销售额同比减少6.5%至115亿美元,出货量同比下滑2.7%,创近年新低。这主要归因于工业半导体需求疲软、成熟制程库存调整缓慢及消费电子行业复苏滞后。2025年上半年,行业虽呈复苏迹象,但分化显著:300mm硅片出货面积同比增长10.51%,而200mm及以下尺寸出货面积仍同比下滑5.77%。沪硅产业200mm及以下硅片受客户去库存与需求变化影响,销量和单价双降,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因素。
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沪硅产业为抢占市场先机,持续推进上海临港、山西太原等基地产能建设,固定成本随产能扩张刚性增加,但产能利用率尚未完全爬坡,规模效应未能显现。同时,高研发投入和存货跌价损失上升,进一步侵蚀利润。不过,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端显现韧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6%至16.97亿元,其中半导体硅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04%,主要得益于300mm与200mm硅片销量同比增长超10%,且200mm产品因结构优化实现单价小幅回升。
在“后摩尔定律时代”,AI算力、新能源车电动化等终端需求持续拉动,半导体行业呈周期性波动与螺旋式上升特征。据SEMI报告,2024年全球新增晶圆厂42座,2025年另将有18座新晶圆厂开工,大部分预计于2026-2027年集中投产,为硅片行业带来确定性增量空间。为强化核心业务,沪硅产业于2025年5月启动重大资本运作,以70.4亿元收购新昇晶投、新昇晶科、新昇晶睿三家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同时启动不超过21.05亿元的配套定增,该方案已于9月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此次并购定增旨在通过全资控股标的公司,实现300mm硅片“拉晶—切磨抛—外延”全链条协同,提升良率;并将定增资金定向投入扩产升级,消除外部股东对资源调配的制约,提升经营效率。截至2024年末,子公司上海新昇新增的30万片/月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子公司晋科硅材料实施的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太原项目也已完成中试线建设,公司300mm半导体硅片合计产能达65万片/月;子公司新傲科技和Okmetic 200mm及以下抛光片、外延片合计产能超过50万片/月,两公司200mm及以下SOI硅片合计产能超过6.5万片/月;子公司新傲芯翼也已建成产能约8万片/年的300mm高端硅基材料试验线。
在资本加持下,沪硅产业的产能扩张与技术攻关进入加速期。上海、太原两地的300mm主流硅片产能升级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新增60万片/月产能,使总规模达120万片/月,2025年上半年其产能已提升至75万片/月。技术端,公司持续深耕300mm超低氧、高阻等特种硅片,产品覆盖逻辑、存储、功率等多工艺平台,已在新能源、射频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高端特色领域,公司计划将300mm高端硅基材料产能提升至16万片/年,目前已向多家客户送样,2025年将完成硅光客户开发验证,为后续放量奠定基础。
短期来看,沪硅产业受行业价格压力、扩产转固折旧及研发高投入影响,盈利端仍处于承压阶段;但中长期视角下,公司作为国内半导体大硅片第一梯队企业,技术与规模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当前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周期筑底阶段,复苏迹象已现,叠加机器人、AI芯片等下游新兴领域需求的增长与半导体国产化的深化,沪硅产业的长期成长空间已逐步打开。投资者可关注下游晶圆厂产能利用率、公司300mm硅片扩产进度与高端订单落地节奏,以及毛利率和现金流等财务指标的边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