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掀起了一股明星代言热潮,众多车企纷纷携手明星,以全新姿态回归传统营销赛道。从实力派演员到体坛冠军,从豪华品牌到国民车企,明星与新车的组合成为车市最耀眼的“CP”。

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份就有超过20组明星与车企达成合作,10月份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蔚来邀请莫文蔚担任全新ES8的“首席体验官”,传递高端出行理念;鸿蒙智行则携手刘亦菲,为其智界品牌代言;腾势也宣布高圆圆成为腾势N9的代言人。合资品牌同样不甘落后,沃尔沃请来胡歌代言XC70,别克至境L7则选中“儒雅感”十足的朱一龙,瞄准中产消费群体。
体坛明星也成为车企争抢的对象。国乒冠军王楚钦牵手奔驰纯电CLA车型,网球“冠军”郑钦文为奥迪站台,孙颖莎则成为红旗天工家族的代言人。这一系列合作,让当下车市星光熠熠,群“星”闪耀。
车企为何重新选择明星代言这一传统营销方式?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车市流量反噬现象日益明显,车企高层的言论往往被快速放大传播,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争议,损害品牌形象。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邀请代言人,利用粉丝力量对抗负面舆论。
其二,并非所有车企CEO都具备强大的流量吸引力。余承东和雷军这样的“流量担当”毕竟是少数,多数车企掌门人虽拥有战略眼光、技术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但缺乏拉流能力。此时,明星代言便成为“补位”拉流、辅助品牌快速出圈的有效手段。
与多年前的硬广模式不同,如今明星代言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很多明星仅负责展台亮相,甚至未体验过产品,纯属商业合作。而现在,不少代言明星本身就是真实车主。例如,易烊千玺作为理想MEGA Home的车主,了解产品特点并有真实用车体验,其年轻、上进的人设形象,助力理想汽车在“奶爸”赛道之外,快速触达年轻消费群体。

孙红雷被拍到驾驶极氪9X出行;问界M9则吸引应采儿、万茜、沙溢等几十位明星成为“野生代言人”,他们日常分享接娃、露营等生活场景,对都市中产等高净值群体产生强烈种草效应。这种实际生活体验与活动组合的方式,实现了更强的传播效果。
车企与代言人的合作方式也趋于“短平快”。多数合作仅为单次活动或单一车型的短期合作,不再像从前那样采取多年长期合作模式。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效率。
明星代言虽能带来短期流量增长,但也存在明显风险。2016年,林丹因出轨门事件与东风日产的合作被迫叫停;2021年,英菲尼迪刚官宣王力宏为品牌代言人,次日其前妻便发长文控诉出轨行为,合作仅维持约35小时便终止,被称为“汽车史上最短代言”。吴亦凡代言保时捷仅三个月,也因私生活问题被终止合作。
如今,车企在选择代言人时更加谨慎,一线顶流明星的邀请减少,多数选择口碑好、形象稳定的中年明星,且人设状态相对稳定。这类明星的代言费用往往不高,部分明星40-60万即可搞定。业内人士透露,多数车企为应对竞争、更好生存,将大部分费用用于补贴和研发,传播预算不断缩减。这种低成本、高流量的传播方式,深受车企青睐。
明星代言虽能带来短期流量爆发,但并不意味着销量必然增长。要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和销量,还需将短期流量与车企的长期主义深度结合,回归价值消费本质。例如,鸿蒙智行、比亚迪等品牌,不仅拥有高流量,更具备核心技术。鸿蒙智行的火爆不仅靠余承东的个人影响力,更依赖于其实实在在的技术能力和产品体验。
据悉,华为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的研发费用高达1800亿元,2024年以6600件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其乾崑智驾ADS系统的能力得到国内多家车企与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比亚迪则凭借深厚的“技术鱼池”,将独门技术下放到产品上,为消费者带来更实用、更科技的用车体验,从而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国内外消费者。
对于车企而言,只有深练“内功”,掌握核心科技、做好安全防护、提升系统作战能力,将短期流量与硬核产品深入结合,才能在内卷式竞争中脱颖而出,走稳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