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理学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与祖国发展的科学家,在粒子物理、统计物理等领域开创了划时代成就,其理论成果至今仍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并称物理学三大理论支柱。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他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量子多体问题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其学术贡献跨越理论物理与数学多个领域。
1929年,年仅7岁的杨振宁随担任清华算学系教授的父亲迁居清华园,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度过了八年时光。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后,他以优异成绩成为该校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后进入清华研究院深造。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辉煌学术生涯。
“我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怀着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杨振宁1997年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中心,亲自募集资金推动学科建设。他力邀数学家林家翘等顶尖学者加盟,吸引大批海外人才回国。2003年定居清华园后,他将重振理科作为毕生使命,为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倾注心血。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杨振宁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芝加哥大学思考电磁学规范不变性时,曾在登机牌背面推导公式。经过数年努力,他突破计算瓶颈提出规范场论,该理论后续衍生出多项诺贝尔奖级成果。他敢于挑战权威,从实验数据中提出宇称不守恒假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
“有生应感国恩宏”,父亲的家训深深影响着杨振宁。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目睹新中国科技成就后激动不已。得知中国自主研制原子弹的消息时,这位科学巨匠热泪盈眶。此后他多次回国讲学,组织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交流,1982年起为中国科研战略提供关键建议。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他常说:“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百岁寿辰时,他回应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期许:“我这后五十年走的路,符合你当年的嘱望。”
作为教育大家,杨振宁始终关注人才培养。20世纪80年代,他发起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学者赴美进修,其中多人后来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主张大学教育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在清华任教期间,80多岁高龄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亲自指导博士生,举办国际研讨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做学问要宁拙毋巧”,杨振宁以严谨治学著称。95岁时他仍在稿纸上推导公式,97岁高龄仍深入地下实验室考察大科学装置。他生活简朴,待人谦和,1995年因乘坐经济舱被接机人员“遗忘”的轶事广为流传。即便如此,他仍多次向清华捐赠,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杨振宁逝世后,清华师生与社会各界自发前往科学馆缅怀。人们在他工作过的场所驻足,在图书馆的书屋翻阅藏书,在留言簿上写下追思。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其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