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座承载着中国航天梦想的殿堂——哈工大航天馆。这里不仅是我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种类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航天发展史。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首次传回宇宙之音,到“问天舱”航天员完成太空漫步,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见证了中国航天69年来的辉煌历程。
周末的航天馆总是格外热闹。孩子们站在东风二号导弹、长征一号火箭这些“大国重器”前,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通过沉浸式球幕影院和模型组装工坊,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变得触手可及。一位来自哈工大附中的初中生李奕霖说:“孙家栋院士研发北斗卫星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面对科技难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精神值得学习。”
在模型工坊里,小学生季家伊正专注地组装着航天模型。“从认识零件到完成组装,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也深刻理解了航天工程的严谨性。”她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脸上洋溢着自豪。
漫步馆内,仿佛穿越了中国航天的时光隧道。从“两弹一星”时期的艰苦创业,到“嫦娥奔月”的梦想成真,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在探月工程展区,为嫦娥五号、六号研制的月壤采样钻具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采用特殊材质、结构精巧的设备,凝聚着哈工大科研团队15年的心血。
哈工大副教授唐钧跃介绍:“我们联合多个学科团队开展攻关,面对的都是前所未有的难题。在盲钻采样技术基础上,还成功研制了月面钻取采样地面智能支持系统,将科研成果融入国家战略布局。”
在“问天舱”展区,2022年升空的小机械臂模型吸引着众多目光。这个被誉为“太空巧手”的设备已完成60多次在轨任务,航天员称赞它“动作精准、无需微调”,不仅能搬运货物,还能辅助出舱活动,是中国空间站的重要装备。
哈工大的航天传承不仅体现在展品中,更体现在年轻一代的创新实践中。自2004年开创高校自主研制卫星先河以来,学校已成功发射36颗卫星。展板上记录着每一次发射的荣耀时刻,其中不乏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制的作品。
哈工大教授李传江说:“多颗卫星由学生团队自主研制发射,这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附中学生谢午腾表示:“我希望能研制太空垃圾处理卫星,为保障近地轨道安全贡献力量。”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尤昊冉则说:“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需求就是奋斗方向。”
这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航天馆,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厚重的航天历史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在与观众对话,每一双年轻的眼睛都闪烁着对星空的向往。哈工大航天馆不仅记录着中国航天的辉煌,更培育着新一代航天人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