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分论坛现场,西栅景区枕水酒店内,一场关于“数智空天”的深度对话吸引了众多目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太空探索融合的无限可能。
“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太空AI领域占据先机。”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在开场时透露,该公司去年启动的“星算”计划成功发射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并已在轨运行近半年。这一突破标志着规模化AI太空算力的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许晓东从技术本质出发,指出太空AI并非简单将地面算力迁移至太空,而是需要构建全新的系统范式。他提出关键问题:哪些数据适合在太空处理?计算结果如何高效传输?算法如何适应极端环境?“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计算系统的整体逻辑。”
日本工业大学教授浅见哲则从工程实践角度补充,太空环境中的噪声干扰和粒子辐射远超地面,AI系统必须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它不应仅是‘太空摄像头’,而要能解析距离、温度等数据背后的物理机制。”
千方联陆智能交通科技董事长朱永涛分享了具体应用场景。他以去年梅大高速塌陷事故为例,指出若部署卫星AI实时监测系统,事故响应时间可从数小时缩短至10分钟。目前,团队正推动将高速公路监测模型“搬上卫星”,同时探索全球农作物生长监测和物流运力调度等领域的落地可能。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林静将太空AI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辅助太空探索的工具、独立运行的太空智能系统、受太空环境启发而进化的新型AI。她比喻道:“这如同大航海时代开启人类新篇章,太空将是AI实现质变的舞台。”
随着讨论深入,AI治理与伦理问题成为焦点。林静用“幼虎成长”的比喻引发思考:“当AI在无法全程监控的太空环境中运行,人类如何设计协同机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柏坤霆则从安全角度警示,低轨卫星碰撞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卫星真空时代”倒退。他强调中国在构建安全太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技术突破为难题提供新解法。许晓东教授介绍的语义通信技术实现了“边传输边计算”,使星上数据压缩比突破800倍,有效解决了“数据下传”瓶颈。这项创新让太空算力的释放成为可能。
圆桌讨论尾声,赵宏杰总结道:“太空AI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认知与范式的革命。”台下听众陷入沉思——这场融合算力、能源、通信的变革,或许正在重塑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当乌镇的阳光洒向运河,分论坛的讨论虽已结束,但关于太空AI的全球探索才刚刚拉开帷幕。这场始于江南水乡的对话,终将在浩瀚星空间写下新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