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的带动作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虹桥品汇副总经理朱菁向记者分享了她连续八年参与进博会的深刻感受。她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态度已从最初的好奇探索转变为理性选择,而全球参展商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也持续升温。这种双向互动,让虹桥品汇这个服务进博会的平台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进博会“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的核心载体,虹桥品汇已从单纯的展品中转站,成长为覆盖保税仓储、贸易服务、展贸对接的全链条生态平台。朱菁介绍,平台目前汇聚了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个品牌、超8.5万款进博会同款商品,并通过虹桥国际咖啡港、虹桥国际酒窖等特色板块,形成了多个消费品类产业集聚区。
“我们搭建的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有机的贸易生态。”朱菁强调,平台每年举办超过200场展贸对接会和选品会,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搭建高效沟通的桥梁。例如,虹桥国际咖啡港已成为全球咖啡品牌进入中国的重要窗口,巴西奥尼卡咖啡根据中国家庭消费习惯,将大包装咖啡豆改为小包装;某海外冰淇淋品牌则调整配方,降低甜度以适应中国消费者口味。这些变化,正是进博会推动中外市场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也在倒逼海外品牌调整策略。朱菁回忆,首届进博会时,虹桥品汇的展台因人流过大不得不限流,消费者对进口商品更多是“尝鲜”心态。如今,进口商品已融入日常生活,消费者开始关注品质、风味等细节。“现在大家会仔细比较不同产地的咖啡豆风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种转变,让海外品牌必须更精准地理解中国市场。
展品如何变为商品?虹桥品汇的答案是“全链条服务”。依托东方国际集团的专业外贸能力,平台为每款进口商品定制从保税仓储到销售渠道的完整路径。以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例,进博会展品可通过“展转保”模式直接延展销售。本届进博会亮相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琥珀画像,闭幕后将以保税方式在虹桥品汇巡展,延长生命周期的同时提升商业化可能。
对于涉检涉证商品,平台通过跨境方式简化上市流程;一般贸易商品则通过“进博好物畅购集”提供一站式服务,采用销售后扣点模式,降低中小企业试错成本。朱菁透露,成功试水的商品会被推荐至全国54个分中心和主流渠道,即使不适应市场,退出成本也极低。
随着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持续释放,虹桥品汇的业务边界正在拓展。今年,平台新设“虹桥长三角低空经济展贸中心”,对接进博会低空经济展区;未来,B栋将打造为工业品首发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我们不仅要把消费品带入千家万户,也要让先进技术触手可及。”朱菁表示,平台正从消费品领域向工业品领域延伸,目标打造年贸易额千亿级的国际贸易平台。
站在第八届进博会的新起点,虹桥品汇的野心不止于此。朱菁透露,平台已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通过工业品首发平台的建设,推动技术、设备等硬核产品的中国落地。“进博会的价值在于让全球品牌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而我们希望成为这场对话的核心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