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地热储能技术:发展脉络、关键挑战与未来低碳能源新方向

   时间:2025-11-10 16:18:3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地热储能技术,一种以地下流体为媒介、借助多孔介质空间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的创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步以来,该技术不断演进,针对不同行业的能源需求与减排目标,构建起涵盖多种热载体、储能规模及方式的技术体系。其核心理念已从单一的“地球电池”储能模式,拓展为“地球充电/热宝”多能互补的储供能系统,凭借“规模大、应用广、跨季节、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用性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地热储能的运作机制涉及热传导、对流换热、热弥散、热虹吸效应及物理化学作用等多重物理过程,并通过流体与岩石间的热—流—固耦合作用,实现能量的地下储存、传递与转换。这一过程的效率与效果,高度依赖于流体—岩石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储能方式的选择。研究表明,储热层内流体类型越复杂,涉及的传热机理越多样,对技术设计与优化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储热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厚度、各向异性及非均质性等参数,会直接影响其储热规模与效率,因此在选址时需综合考量储热层性质、热载体特性及地面热源的匹配度。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项地热储能项目进入试验阶段,重点探索工业余热及可再生能源的地热化存储路径。这些项目通过将废热或清洁能源注入地下储热层,实现能量的跨季节存储与按需调用,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还为能源系统的稳定供应提供了新方案。例如,某些项目利用地下含水层作为天然储热库,通过循环流体实现热量的存储与释放,成功验证了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可行性。

尽管地热储能技术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从储热机理层面看,如何优化流体—岩石的相互作用、提升热传递效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技术突破需聚焦于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协同,以及与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联合存储与利用。例如,开发隔热性能优异的地下空间、研发高性能热能载体、攻克防堵塞与腐蚀技术等,均为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作为现有能源体系的高效补充,地热储能在削峰填谷、节能减排及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其潜在资源量与市场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