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研团队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27.2%且稳定性显著提升

   时间:2025-11-11 03:50:1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新一代太阳能技术的代表,凭借其低成本印刷制备工艺和高光电转换效率,近年来备受关注。经过十余年发展,其转换效率已从最初的3.8%跃升至26%以上,逐步接近单晶硅电池水平,但距离理论极限仍有提升空间。制约其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钙钛矿半导体薄膜的质量控制,尤其是辅助材料甲基氯化铵(MACl)引入的氯元素分布不均问题。

科研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方法制备的钙钛矿薄膜存在垂直方向氯离子浓度梯度,导致上表面氯元素富集。这种不均匀分布会引发表面缺陷和界面电子势垒,造成载流子复合损失并阻碍传输,进而限制器件效率与稳定性。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提出垂直方向氯元素均匀化策略(HVCD),通过引入碱金属草酸盐调控结晶过程。实验表明,钾离子与氯离子的强结合作用可有效抑制氯元素的无序迁移,使其在薄膜中均匀分布。

基于该技术制备的钙钛矿半导体薄膜展现出优异特性:载流子寿命达20微秒,界面缺陷态密度低至10¹³每立方厘米。光致发光光谱分析证实,氯离子均匀化后,薄膜上下表面发光强度趋于一致,表明缺陷显著减少。离子分布图谱进一步显示,钾、氯等元素在垂直方向呈现均匀分布,彻底消除了传统工艺导致的元素偏析现象。

经权威机构认证,采用新型薄膜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原型器件实现27.2%的光电转换效率,创下同类器件新高。稳定性测试显示,在标准太阳光条件下持续运行1529小时后,器件仍保持初始效率的86.3%;在85℃高温与光热耦合加速老化测试中,1000小时后效率维持率达82.8%。这些数据表明,氯元素均匀化策略同时实现了效率与稳定性的协同提升。

该成果以“Homogenized chlorine distribution for >27%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科学》期刊。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材料工程手段,为钙钛矿电池产业化扫清了关键技术障碍。实验数据表明,新型器件在效率、稳定性及工艺兼容性方面均达到商业化应用标准,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研究过程中,团队系统验证了氯离子迁移机制与器件性能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传统器件在长期运行后出现明显的效率衰减,而均匀化器件的衰减曲线显著平缓。这得益于均匀分布的氯元素有效抑制了相分离和离子迁移等降解途径。碱金属草酸盐的引入未增加工艺复杂度,与现有制备流程高度兼容,为技术转化奠定了基础。

这项突破得益于多学科交叉研究,涉及材料化学、半导体物理和器件工程等领域。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调控离子行为,实现了从材料微观结构到器件宏观性能的全面优化。该成果不仅推动了钙钛矿电池效率纪录的刷新,更为解决稳定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标志着钙钛矿技术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