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用旧时代的眼光审视科技变革时,一家中国公司已悄然完成从搜索引擎巨头到AI原生企业的蜕变。这家公司就是百度,它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率先打破"常态偏见",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了价值跃迁。资本市场对其认知的滞后,正与产业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当海外同类公司估值持续走高时,百度的AI全栈能力却长期被低估。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50年前马车夫拒绝相信火车时代来临,50年前企业高管断言计算机无法取代打字机,18年前诺基亚拥趸坚持键盘才是生产力核心。如今这种认知惯性在AI领域再度上演:尽管百度已构建起涵盖芯片、算法、平台、应用的完整AI生态,公众仍习惯性将其定义为"搜索引擎公司"。这种认知错位,恰恰印证了"常态偏见"在技术变革期的顽固存在。
在2025百度世界大会上,创始人李彦宏首次系统阐述"内化AI能力"理念,提出AI Native时代的三大核心论断:AI将替代重复性劳动、实现生产力无限供给、超越人类认知边界。这三个论断揭示了技术革命的本质——不是对旧世界的修补,而是通过创造性破坏重构产业基因。正如熊彼特所言,把马车相加永远造不出汽车,真正的变革需要打破路径依赖。
这场变革在百度内部引发了深刻的组织革命。在思想层面,公司全面转向"AI First"战略,要求每个产品团队重新思考价值创造方式。搜索业务彻底颠覆传统形态,对话式交互取代"10条蓝色链接",首条结果富媒体化覆盖率达70%,日均生成千万级AIGC内容。文库从文档库进化为内容操作系统,网盘则升级为智能数据处理终端,二者融合催生出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
技术架构的重构更具颠覆性。百度发布的昆仑芯M100和M300,分别针对推理和训练场景优化,配合天池超节点集群,单个节点即可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这种"芯片+集群+服务"的模式,使百度在算力基础设施层面实现自主可控。依托昆仑芯算力,百度智能云占据中国智算解决方案市场19.9%份额,为制造业、金融、医疗等行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方案。
商业模式的质变正在发生。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萝卜快跑突破1700万次服务,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实现单车盈利,验证了"车辆硬件+出行服务+数据飞轮"的可持续模式。慧播星数字人在双11期间带货GMV同比增长91%,83%主播使用数字人技术。通过AI API开放搜索能力,百度已与三星、荣耀等625家厂商建立合作,构建起行业技术底座。
在创新价值层面,百度的自我重构产生了显著外溢效应。无代码开发平台秒哒生成超40万个应用,覆盖教育、办公、电商等场景。GenFlow用户突破2000万,海外版Oreate上线后迅速收获120万用户。这些数据印证了李彦宏的判断:大模型的价值在于被广泛使用,AI生态的成熟度取决于真实场景中的持续进化。
全球市场正在重新认识这家中国公司。百度宣布秒哒海外版MeDo加速出海,慧播星数字人技术率先落地巴西,后续将拓展东南亚、美国市场。更具突破性的是自我演化智能体"伐谋"的发布,其全局优化能力可应用于产业链排产调度、资源优化等领域,标志着AI技术从商业重构向科研牵引的跨越。
资本市场开始修正认知偏差。今年以来百度股价持续上扬,反映市场对其AI战略的重新定价。完整的AI全栈能力形成增长飞轮:底层昆仑芯提供算力支撑,中间层文心一言和千帆平台构建技术中台,顶层搜索、文库等应用完成场景落地,萝卜快跑、出海业务打开成长空间。这种层次分明、相互促进的生态体系,正在重塑全球AI产业竞争格局。
当其他企业仍在单点突破时,百度已完成从技术架构到商业模式的系统性重构。这种领先不是偶然,而是源于数年前对AI Native的前瞻布局。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警告的,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是用旧逻辑应对新挑战。百度通过彻底自我革新证明:唯有打破常态偏见,才能在技术革命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