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深圳举办的一场大型科技展会上,机器人产业成为全场焦点。超过500家企业参展,共同勾勒出一幅愈发清晰的产业图景:上游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中游整机产品百花齐放,下游应用场景深入地铁、工厂、桥梁等实际环境。这场展会不仅展示了机器人从“概念展示”向“实际应用”跨越的阶段性成果,更预示着一个更成熟、更具规模的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
人形机器人是本届展会最引人注目的群体之一。在11号馆,一支由不同身高的人形机器人组成的“行走方阵”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这些机器人从儿童体型到成人尺寸不等,以整齐的队列在展馆内缓缓移动,仿佛一场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这种群体化展示方式,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已从单一样机开发阶段,迈向系统化演示阶段,为未来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12号馆的宇树科技展台则带来了更具冲击力的展示。在格斗擂台上,人形机器人与真人展开近身对抗,出拳、闪避、侧踢等动作流畅自然,即使在受到推搡和冲撞时仍能保持平衡。据企业介绍,这种高强度对抗场景旨在验证机器人在外力干扰下的稳定性、多关节协同能力,以及触觉与视觉的实时反馈性能,为未来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提供技术验证。
傅利叶科技的展台则聚焦于工业场景中的任务协作。两台机器人分工完成搬运与分拣任务,流程衔接紧密,展现了具身智能在工业环境中的潜力。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GR-3不仅承担了方案讲解工作,还能通过自然的多模态交互与观众沟通,并通过肢体动作演示技术细节。这种“可交互、可解释”的特性,让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前景更加清晰。
从单一动作示范到复杂任务链演示,本届展会反映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转向。企业不再满足于展示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而是开始构建可复用的模块化技术体系,覆盖从基础运动到协同作业、从环境感知到任务执行的完整链条。这种转变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正从“能动”向“能做事”进化。
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突破同样引人关注。主控板、灵巧手、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速,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为整机量产和场景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深圳信步科技展示的工控主板已应用于多款人形机器人,包括优必选“天工”、众擎人形机器人等,成为整机厂商构建差异化能力的基础平台。
灵巧手领域的技术竞争尤为激烈。多家企业及参赛团队展示了结构创新与感知能力的显著进步:电磁动捕手套实现近似光学动捕的精度,柔协科技研发的软体灵巧手采用18个自由度与柔性材料,在抓取稳定性与触觉反馈方面达到新高度。这些突破使机器人具备了操作任务的基础能力,为工业与服务场景的落地铺平道路。
上游技术的集体进步,反映出机器人产业的结构性变化。整机创新不再依赖单一企业,而是需要供应链体系的整体协同。在机器人从“能动”向“能干”的关键过渡期,上游厂商的价值正被整机企业与应用方重新认识。
四足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相比人形机器人仍在验证底层技术,四足机器人已率先进入产业化阶段。在本届展会上,它们不再以跳跃、翻越等视觉效果吸引眼球,而是聚焦于真实场景中的任务完成能力。
越甲灵动的产品转型颇具代表性。其四足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矿山、建筑等明确需求的行业场景,功能定位从“展示性机器狗”升级为“移动作业平台”,技术路线从单一运动能力扩展至“感知-决策-任务执行”的完整闭环。这种务实的发展策略,使四足机器人成为观察整个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应用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