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宣布,天文学家借助射电望远镜首次捕捉到太阳系外恒星爆发的明确证据。这颗距离地球约130光年的红矮星,在射电波段释放出强烈信号,其特征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现象高度相似。
由巴黎天文台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荷兰低频阵列(LOFAR)射电望远镜网络展开观测。这种新型望远镜能够捕捉到恒星磁场剧烈活动时产生的低频射电辐射。研究显示,被观测的红矮星质量仅为太阳的十分之一,但其爆发的强度却达到太阳同类活动的数倍。日冕物质抛射作为恒星磁场能量剧烈释放的过程,在太阳系中会引发地磁暴和极光现象,而在其他恒星系统中可能对行星环境产生更深远影响。
长期以来,天文学界推测红矮星等低温恒星也会产生类似太阳的磁活动,但始终缺乏直接观测证据。此次突破性发现证实,恒星磁活动的普遍性远超此前认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射电信号的时变特征,成功分离出持续仅数分钟的爆发事件,其能量释放模式与太阳活动存在显著差异。
这项刊登在《自然》杂志的研究成果,为空间气象学开辟了全新研究方向。科学家指出,红矮星周围宜居带内的行星可能面临特殊挑战——频繁的磁暴活动可能剥离行星大气层,使原本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变得恶劣。银河系中超过70%的恒星属于红矮星,这一发现对评估系外行星宜居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团队特别强调,此次观测到的爆发事件频率远高于预期。这意味着红矮星系统的行星可能长期暴露在高能粒子辐射环境中,其表面化学演化过程可能与地球截然不同。该发现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系外行星宜居性评估模型,特别是针对红矮星系统的行星筛选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