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月球科学研究近日迎来重大进展。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珍贵样品,首次发现了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这一发现不仅为月球表面氧化反应机制提供了全新解释,更直接证实了环绕该盆地的磁异常现象与撞击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该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研究团队运用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及拉曼光谱等先进技术,在编号为CE6C0300YJFM00301的月球样品中,精确鉴定出原生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与特殊产出形态。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标志着我国在月球物质组成研究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传统观点认为,月球表面长期处于还原环境,高价态铁氧化物如赤铁矿的存在缺乏直接证据。新研究提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产生的剧烈撞击,在瞬间创造了高氧逸度气相环境。在此条件下,陨硫铁中的铁元素被氧化,通过脱硫反应与气相沉积过程,最终形成微米级赤铁矿晶体。值得注意的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磁铁矿与磁赤铁矿中间产物,恰好能够解释该区域边缘观测到的磁异常现象。
作为太阳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结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其独特的地质特征为研究极端条件下的物质演化提供了天然实验室。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获取该区域内部样品,为破解月球演化谜题提供了关键材料。此次发现的赤铁矿晶体,首次在超还原背景的月球表面证实了强氧化性物质的存在,彻底改变了学界对月球氧化还原状态的认知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