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迎来重要里程碑——北京亦庄工厂内,第5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自首款车型SU7发布以来,该品牌仅用约602天便达成这一目标,刷新全球新能源车企最快完成50万辆量产的纪录,标志着其从初创阶段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转折。
据企业披露,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研发、制造、销售、交付及服务全链条的协同发力。雷军在现场活动中强调,当前外界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品牌将通过强化安全保障、优化交付效率、加大核心技术投入等举措回应市场期待。他特别提到,制造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旨在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生产端的数据印证了效率提升的成效。工厂负责人于立国介绍,自投产以来,该基地已完成35次技术改造,引入超1100台工业机器人,构建起覆盖98个工位的质量检测网络,配备143台高精度检测设备。这些升级使车辆交付周期较初期显著缩短,工艺流程的精细化程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市场表现方面,小米汽车今年第三季度交付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173.4%,前三季度累计交付超26万辆。其中,9月、10月连续实现单月4万台以上的交付规模。财务数据显示,该季度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达283亿元,首次实现盈利,验证了商业模式的有效性。
运营过程中,小米汽车多次创造行业新纪录:SU7车型用230天完成10万辆交付;高性能版SU7 Ultra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刷出7分04秒957的圈速;首款SUV车型YU7开启预售18小时内,锁单量即突破24万台。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产品竞争力,也反映出市场对新兴品牌的快速接纳。
业内分析认为,小米汽车的成功源于多重因素:依托母公司技术积累实现快速迭代,通过智能化生产降低成本,以及利用生态链优势构建服务体系。随着第50万辆整车下线,其规模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为后续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