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赛道近期因“数字化”概念掀起新一轮讨论,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禾赛科技罕见发声,直言这一概念存在误导性。公司CEO李一帆与首席科学家孙恺通过技术拆解指出,激光雷达自诞生起便具备数字化特性,当前行业热议的“数字激光雷达”本质是芯片化技术的延伸,而非颠覆性创新。
技术层面,禾赛团队以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为例,解释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发射端通过半导体器件将数字信号转化为连续红外线,接收端再将物理回波转换为数字信号供系统处理。这一过程中必然包含模数转换环节,因此所有激光雷达都同时具备数字与模拟特性。孙恺强调,用“数字”或“模拟”划分激光雷达类型既不严谨也无实际意义,更像是营销话术。
针对当前市场热捧的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技术,禾赛承认其作为高性能激光雷达核心组件的价值,但指出其与SiPM(硅光电倍增管)在底层技术原理上同源,二者最小感光单元均为单光子雪崩二极管,仅在信号处理模块位置和堆叠方式上存在差异。禾赛认为,下一代激光雷达的技术竞争焦点应聚焦于芯片化,而非单纯强调“数字化”标签。
作为SPAD技术的早期推动者,禾赛在2023年底完成对瑞士芯片设计公司Fastree 3D的并购后,已掌握相关专利技术。其2022年发布的FT120补盲激光雷达成为全球首款车规级SPAD产品,搭载于极石01车型。但公司很快发现传统SPAD方案存在安全隐患:少量激光器配合数十个并行接收通道的设计易产生“鬼影”“高反膨胀”等问题,尤其在雨天等复杂场景下可能引发AEB系统误触发。
为解决这一痛点,禾赛在2024年初推出的ETX激光雷达中搭载了自研SPAD-SoC芯片,通过光子隔离技术实现上百个激光通道与探测通道的一一对应,通道数量较传统方案提升一个数量级。该设计使激光雷达在物理层面实现“零误报”,即使在高反光或雨雾环境中也能保持点云数据的可靠性。李一帆直言:“激光雷达是视觉失效场景下的最后安全屏障,1%的不可靠可能意味着100%的生死风险。”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禾赛采取多线并举策略:APD方案用于L4级Robotaxi市场,SPAD方案率先落地L3级乘用车,而面向量产L2+市场的AT系列则采用SiPM技术。公司透露,2026年将推出的焕新款ATX激光雷达将在芯片化领域进一步突破,其费米C500芯片采用RISC-V架构,集成光子隔离、VCSEL激光器阵列和波形解码引擎IPE等技术。其中,IPE以246亿次/秒的采样频率配合多回波分离算法,可在雨雾等干扰场景下滤除99.9%以上的环境噪点。
财务数据印证了禾赛的市场地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44.14万台,同比增长228.9%,其中ADAS激光雷达占比86.3%,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交付量同比暴涨1311.9%。营收方面,三季度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47.5%,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增长。更引人注目的是盈利能力:当季净利润2.5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2.83亿元,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
业务布局上,禾赛以L2级ADAS激光雷达为基本盘,同时押注L3级法规完善带来的增量市场。公司预计每辆L3级车辆将搭载3至6颗激光雷达,单车价值量约500至1000美元。在机器人领域,禾赛已覆盖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的九家,其JT系列3D激光雷达在非汽车场景(如家庭、工厂、农业)的季度出货量稳定在4至5万台。公司认为,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未来将远超车载领域,理由是“单个用户可能同时使用多个机器人,但不会同时驾驶多辆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