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奶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系统性跃升,2024年奶类总产量突破4300万吨,较“十三五”末期增长13%,规模化养殖比例超75%,乳蛋白、乳脂肪等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行业在高速扩张后正面临结构性转型压力,供需失衡、竞争升级与增长模式迭代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在此背景下,蒙牛集团通过战略收缩与创新扩张并举的路径,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面对奶粉业务增长乏力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蒙牛近年来主动调整资产组合。2010至2019年间通过并购君乐宝、雅士利、贝拉米构建的奶粉矩阵,在出生率持续走低与商誉压力下显现疲态。企业选择果断剥离低效资产,出售新西兰工厂等海外项目回笼资金,同时将战略重心转向高端功能性奶粉领域。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获得市场认可,2024年财报中商誉减值计提被视为轻装上阵的信号,为后续精准发力创造条件。
在奶酪业务布局上,蒙牛展现出前瞻性眼光。通过控股妙可蓝多获取国内消费者认知与渠道优势,实现液态奶与固体乳制品的渠道协同。数据显示,我国奶酪产业年消耗原料奶量居各品类前列,能有效缓解区域性供需矛盾。蒙牛借此巩固在高速增长的奶酪市场领先地位,将液态奶领域的渠道优势延伸至新赛道,形成业务增长新动能。
国际化战略方面,蒙牛避开全面扩张模式,选择东南亚作为突破口。通过投资冰淇淋品牌艾雪实施“本地化深耕”,在印尼、菲律宾建立4个生产基地,年营收突破20亿元。该品牌在越南市场复制成功经验后迅速跃居行业第二,其“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策略使87%印尼消费者误认为其为本土品牌。这种模式不仅降低运营风险,更构建起国际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与渠道渗透的复合能力。
在核心业务稳固基础上,蒙牛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架构:以常温奶、低温酸奶等六大品类为根基,创新业务与国际化作为双引擎。针对国内乳业消费增速放缓导致的原奶过剩问题,企业加大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运动营养品牌迈胜推出的液体蛋白产品解决传统粉剂痛点,已形成覆盖蛋白棒、能量胶的完整产品线,并通过马拉松赛事等垂直场景渗透健身人群。该品牌近期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验证了细分市场创新的有效性。
婴幼儿营养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样显著。蒙牛旗下虹摹生物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获美国FDA认证,打破海外技术垄断。这款添加HMO的奶粉产品通过强化DHA含量与田园风包装设计,在越南市场48小时内售罄,推动贝拉米东南亚收入同比增长超20%。在香港市场,每日鲜语以“30分钟牧场直达”概念配合本地化包装,成功切入高端鲜奶赛道。
产品创新背后是持续的技术投入。蒙牛在全球布局八大研发中心,形成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的产学研体系。在上游种质资源领域,企业培育的6个国产苜蓿品种实现90%进口替代,并通过“百万奶牛基因改良计划”推广优质冻精36.8万剂。这些举措逐步构建起从牧草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竞争力,为应对行业周期波动奠定基础。
当前乳业虽处调整周期,但结构性机遇正在显现。蒙牛通过战略收缩释放资源,同时在新兴赛道与海外市场提前布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稳基本盘与拓新路径”并重的策略,不仅帮助企业穿越行业低谷,更为中国乳业在全球价值链攀升提供实践路径。随着消费升级与健康需求释放,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与创新基因的企业,有望在下一轮增长周期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