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大车企和电池制造商纷纷宣布在锂电池技术和热管理技术上的突破,公众对于电动汽车的低温续航能力抱有了更高的期待。半固态电池、新型电池封装技术、以及高效热管理系统等创新名词频现,似乎预示着电动汽车将彻底告别冬日续航焦虑。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为了验证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一项针对电动汽车低温续航能力的测试在近期进行。测试环境分为低温区和寒冷区,分别模拟5到15摄氏度、-20到-15摄氏度的气候条件。测试项目涵盖了续航达成率、百公里能耗以及30%-80%的快充时间,全方位评估车辆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表现。
测试的焦点集中在寒冷区,每辆车在暖房充满电后,由三名乘客乘坐,并开启23度自动空调暖风,驾驶模式设定为节能模式,动能回收调至最强。测试路线结合了中低速和中高速路况,直至车辆续航耗尽或动力受限时结束。车内温度计实时记录温度,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测试结果显示,无论是经济型小车还是中高端SUV,所有车型在寒冷环境下的续航达成率均远低于预期,普遍出现“腰斩”现象,部分车型表现甚至更差。例如,在10万以内的纯电动小车中,比亚迪海鸥和吉利星愿虽然表现相对较好,但续航达成率也仅分别为44%和46.3%。
在10万级纯电家轿中,比亚迪秦PLUS EV和小鹏MONA M03的续航达成率分别为52.9%和45.8%,尽管秦PLUS EV表现稍好,但仍未突破50%大关。而在10万级纯电SUV中,银河E5以53.9%的续航达成率位居榜首,奇瑞ICAR 03T则以43.2%垫底。
在20万级纯电SUV中,极氪7X以51.7%的续航达成率领先,特斯拉Model Y则以41.6%的表现垫底。同样,在纯电轿车组中,小米SU7和智己L6的续航达成率接近47.5%,而特斯拉Model 3和享界S9则分别以38.6%和39.2%的成绩垫底,无一车型达到50%的续航达成率。
尽管测试条件并非极端苛刻,零下15度的气温在北方冬季也并不罕见,但车辆的实际表现仍让人失望。尽管车企和电池厂不断宣传技术进步,但在低温续航方面,电动汽车似乎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于北方地区的消费者而言,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或许仍是更为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