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券商另类投资领域,近期一系列资本调整动作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多家券商对其旗下的另类投资子公司进行了注册资本的增减调整,展现出明显的策略分化。
中原证券近期宣布,对其全资另类投资子公司中州蓝海进行减资,注册资本从24.26亿元调整至22.26亿元。这并非首次调整,年内中州蓝海的注册资本已历经多次变动,从年初的30.5亿元逐步缩减。与此同时,中州蓝海还在缩减投资规模,年内退出了多个投资项目,并收回了相应资金。
东北证券也加入了减资行列,其另类子公司东证融达的注册资本由30亿元大幅调减至10亿元。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国都证券,其全资另类投资子公司国都景瑞的注册资本减少不超过12亿元,减资幅度高达80%。中信证券同样对旗下两家另类子公司进行了减资操作,中信证券投资和中信金石的注册资本分别减少了40亿元和9亿元。
然而,在一片减资声中,也有券商选择逆势加码另类投资业务。中泰证券和南京证券便是其中的代表。中泰证券计划通过定增募资向其另类子公司中泰创业投资投入不超过10亿元,用于推动股权投资、投行保荐项目跟投等业务。南京证券也拟以不超过10亿元的定增募资加大对另类子公司的投入,并明确了未来三年在股权投资领域的投资计划。
券商在另类投资子公司上的资本调整并非随意之举,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业绩压力、业务转型、战略定位调整以及监管措施都是影响券商决策的重要因素。例如,东北证券减资东证融达,便是因为该子公司业绩低迷,净利润出现亏损。而中信证券旗下的中信金石减资,则与其转型为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平台、降低资本需求有关。
与此同时,合规端的压力也是推动券商调整另类投资子公司资本的重要因素。中原证券因在组织架构规范方面存在问题被河南证监局勒令整改,随后便选择了通过减资逐步剥离相关业务。
相比之下,增资的券商则通常基于子公司盈利稳定或母公司收入结构优化的需求。财达证券此前向财达鑫瑞增资,便是希望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券商在另类投资领域的资本调整,实际上是从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的过程。当资源配置的逻辑从做大规模转向创造价值时,券商需要找到更符合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生存路径。这也意味着,券商在另类投资上的资本“加减法”,最终将指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券商另类投资子公司的资本调整,不仅反映了券商自身的经营策略和战略定位,也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变革趋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券商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