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在近期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活力,其表现与过去几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包括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政策转向,导致投资者对估值高昂的美股市场保持距离,转而寻求新兴市场中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国内存款利率处于低位,促使北水资金大量涌入港股市场,以期捕捉国家推动内需、经济刺激计划及AI发展浪潮为港股上市科技股带来的红利。
数据显示,港股大盘指数今年以来的累计升幅已超过24%,显著超越了美股市场的表现。市场交投活跃度也呈现倍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港股证券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高达2,402亿港元,同比上升了1.18倍。期货及期权产品的日均成交合约张数亦超过170万张,年增长率达到11%。尤为香港ETF市场的日均成交金额达到了338亿港元,同比激增1.84倍,显示出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高度兴趣。
港股市场的繁荣景象不仅局限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同样迎来了显著反弹。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规则,有效推动了IPO活动的回暖。2025年上半年,共有44家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新股筹资总额达到1,094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7.16倍。上市后融资额也达到了1,751亿港元,同比增长2.30倍。这一系列数据无疑为港交所的半年业绩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港交所的财务数据同样令人瞩目。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的收入及其他收益同比增长32.53%,达到140.76亿港元。其中,主要业务收入增长33.68%,至129.54亿港元,这主要得益于现货及股票期权市场成交量的创新高、存管费用的增加以及保证金规模扩大带来的投资收益净额上升。港交所的公司资金投资收益也实现了15.87%的同比增长,达到10.44亿港元。
现货交易成为港交所主营收入强劲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背后是港股交易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股本证券产品的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22倍,达到2,228亿港元。其中,南下资金的贡献尤为显著,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96倍,达到1,110亿港元。股票交易的活跃也带动了权证、ETF等衍生产品的交易激增,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的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了72%。
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联动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加深,南向通和北向通的交投均创下历史新高。沪深港通的收入及其他收益总额同比增长了51.21%,达到18.13亿港元,这一增幅远超港交所整体收入及其他收益的增幅,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上年同期的11.29%上升至12.88%。越来越多的A股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以及蜜雪集团、曹操出行、绿茶集团等知名内地企业。这些企业的上市不仅丰富了港股市场的投资标的,也进一步提升了港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港股市场的繁荣并非没有挑战。随着特朗普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缓和以及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升温,部分国际资金可能回流美股市场。同时,若港股市场的估值优势减弱,内地资金的配置热情也可能放缓。新股上市活动的井喷虽然丰富了市场层次,但也可能在短期内对二级市场资金造成分流压力。港交所自身营收结构中的隐忧也不容忽视,其投资收益净额占税前利润的比重较高,易受全球利率环境及汇率波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