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公司收入数据迷雾:如何透视造富神话背后的真实价值

   时间:2025-08-28 19:49:4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I领域的商业浪潮中,一系列收入数据成为了舆论焦点:“某AI公司在短短8个月内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突破1亿美元”,“另一家初创企业创造了ARR增长的新纪录”。这些数据不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也让投资者们陷入了深思:如何在众多耀眼的数字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最近,AI智能体领域的明星企业Manus首次披露了其商业化进程。在新加坡的一次活动中,Manu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透露,自今年三月上线以来,公司的RRR(收入运行率)已经达到了9000万美元,并即将突破1亿美元大关。随后,Manus的创始人兼CEO肖弘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解释,RRR是一个更为合理且常见的指标,因为它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的收入状况。

ARR作为传统SaaS公司常用的估值指标,主要衡量的是企业每年能够稳定、重复获得的收入,通常用于订阅模式或长期合约收入的计算。而RRR则是基于当前某个月或季度的收入表现来推算全年收入,因此能更及时地反映公司的短期业务表现和市场接受度。然而,作为初创企业,Manus在业务稳定性和数据支撑方面与亚马逊AWS等成熟企业相比仍有差距,因此RRR也存在高估公司实际收入能力的风险。

在AI行业,ARR的增长神话屡见不鲜。大模型领域的领头羊OpenAI曾透露,其ARR从去年的55亿美元跃升至100亿美元。而另一家AI公司Anthropic的ARR也达到了40亿美元,较年初增长了近四倍。在应用层,由前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CEO景鲲等人创办的Genspark也表示,其AI智能体产品上线仅45天,就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ARR。

尽管ARR在AI公司中备受推崇,但一位投资人表示,这主要是讲给投资者的故事。因为ARR能够展示公司的收入增长潜力和业务规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在融资时获得更高估值。然而,与传统SaaS公司相比,AI行业的用户波动性较大,这使得ARR的预测价值受到一定影响。例如,一些AI产品的切换代价非常低,用户可以轻松地从一款产品切换到另一款。

潞晨科技的创始人尤洋指出,没有任何指标能够对未来做到绝对、完整的预测。在AI行业,如果一家公司正处于上升势头,ARR确实能够反映出其营收增长预期。但前提是ARR必须经过严谨且准确的计算。尤洋还揭示了一种常见的误导性ARR计算方式:一些公司为了虚增规模,会将未实现的预收款也计入当月收入,从而得出夸大的ARR数据。

除了计算方法上的误导,还有一些AI公司通过非典型手段抬高ARR数字。例如,在发布初期通过同行互刷、打榜等方式制造假热度,并将这些非典型的用户付费数据年化处理。或者通过低价引流、后期大幅涨价的方式来制造ARR增长的假象。一些企业还与KOL合作,通过高额返佣吸引粉丝购买年费会员,从而在短期内拉升月收入并抬高ARR。

尽管如此,一位投资人仍然认为ARR对投资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AI公司收入模式多样且不稳定,ARR易被操纵,因此投资人不会单纯依赖ARR来评估公司价值。他们还会参考用户留存率、客户获取成本、毛利率、产品迭代速度等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另一位投资人则强调,核心还是要看用户的留存情况,尤其是长时间段的数据,因为一次性的数据可以通过运营手段进行操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