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市场陷入“快迭代、强内卷”的循环时,一款车型的改款策略往往成为决定其生命周期的关键。9月5日,全新问界M7以28.8万元预售价开启小订,1小时内订单量突破10万台,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行业对改款车型市场潜力的认知,更折射出车企在技术竞争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精准平衡。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新能源车研发周期已压缩至12-15个月,部分车型甚至每年进行两次改款。但快速迭代背后,是车企对“老车型价值挖掘”与“新技术投入”的双重焦虑。不同于多数品牌“挤牙膏式”升级,全新问界M7选择彻底重构产品力:从外观采用问界M8、M9同源的封闭式前脸设计,到内部空间、座舱体验、驾驶辅助系统的全面革新,甚至底盘平台也实现代际跨越。这种“脱胎换骨”的改款逻辑,在30万元级市场中显得尤为激进。
市场调研机构杰兰路对问界新M7首批车主的画像分析显示,其用户群体集中于一线城市35岁左右已婚已育男性,超80%为合资品牌或BBA增换购用户。在选车决策中,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品牌安全性成为核心考量因素。其中,主动安全性能的优先级甚至高于高阶智驾功能。这一需求洞察直接推动了全新问界M7的技术路线选择——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并首发“舱内激光视觉Limera”方案。
该方案的创新性体现在光学架构的深度融合:激光点云与视觉信息实时交互,支持通用障碍物检测,前向AEB(自动紧急制动)性能在恶劣光线环境下显著提升,新增的紧急转向辅助ESA功能可应对突发路况。华为车BU CEO靳玉志透露,即使在夜间以100km/h速度行驶,系统也能对30cm高的障碍物实现舒适刹停。从用户体验角度看,舱内集成设计的激光雷达模块体积更小,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无顶置传感器”的审美需求。
被动安全层面,问界M7产品经理“福碗摩斯”披露的技术细节显示,新车乘员舱核心结构件采用抗拉强度2000MPa的潜艇级热成型钢,每平方厘米可承受20吨压力。门槛加强梁与前后防撞梁使用铝合金材质,内部“十宫格”防撞结构在侧向碰撞时可快速吸能,保护电池安全。针对车内空气质量,车辆按C-AHI五星标准开发,从原材料MOFS吸附降解材料到空调MOFS滤芯,形成全流程空气净化系统。
硬件可升级性是全新问界M7的另一大突破。基于HUAWEI IDVP电子电气架构,车辆支持原厂硬件升级方案,使现款车型与新车同步享受最新技术成果。这一架构通过SOA服务化设计,实现软件与硬件的解耦,将整车拆解为“原子化”单元,既降低制造成本,又为晕车舒缓、主动防滑等原生应用创新提供可能。例如,HUAWEI XMOTION车身协同控制系统通过纵向、横向、垂向一体化控制,显著提升乘坐舒适性。
问界品牌的市场布局正逐步显现战略意图。截至今年8月,全系累计交付超75万辆,其中M9以22万辆成绩成为50万元级豪华车市场销冠,M8上市4个月即蝉联40万元级销量冠军。全新M7的推出,进一步巩固了问界在30万元级市场的竞争力。数据显示,该价格带新能源SUV渗透率已从2023年的18%跃升至47%,BBA燃油车份额被压缩至26%。与纯电车型相比,插混、增程技术更符合家庭用户长途出行需求,这也解释了理想与问界“家庭+增程”策略的成功。
回顾竞争历程,2022年问界M7上市时曾冲击理想ONE市场,后者通过L9、L8、L7三款车型反击。2023年改款问界M7的智驾、续航、底盘全面升级,推动其2024年1月销量突破3万辆,反超理想。如今,全新M7以84.5%的用户净推荐值(NPS)证明,当车企从“参数堆砌”转向“价值创造”,市场会给予超预期的回应。这场由华为推动的竞争逻辑变革,正在重新定义豪华车的核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