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介绍产品时提及的“30万小时手机测试”引发了网络热议。部分网友通过简单计算得出“30万小时约合34年”的结论,质疑小米公司成立仅15年却声称测试时长超过其存在时间,认为存在夸大宣传的嫌疑。这一争议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形成了一场关于技术测试逻辑的讨论。
科技博主“小牛德克”针对这一现象发表看法,指出部分攻击者存在认知偏差。他以建筑行业为例,说明100名工人同时施工3天完成一栋楼,与单人耗时300天完成存在本质区别。同理,手机测试是通过数千台设备并行运行,在数月内累计达到总时长,而非单台设备持续工作30万小时。他强调,这种将“总时长”与“单台时长”混淆的逻辑,暴露了部分网友对工业化测试流程的理解不足。
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随后转发相关评论并补充说明,称“30万小时测试”是行业通用表述方式,具体指在研发阶段通过多台设备模拟用户场景进行的压力测试。例如,某款机型可能同时部署5000台测试机,每台运行60小时,最终累计总时长即可达到30万小时。他进一步解释,现代科技产品的测试体系涉及复杂场景模拟,包括极端温度、连续开关机、多任务处理等,这些测试需要大量设备并行完成。
对于网友的质疑,王化表示理解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他指出,部分专业知识超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范围,公众对技术术语的误解在所难免。但他同时提醒,应避免被片面信息引导,建议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此次争议也反映出科技产品测试标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沟通鸿沟,如何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流程成为行业需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