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卫星通信领域将实现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全面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产业供给、技术标准及国际合作等综合发展水平将大幅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兴业态实现规模化应用,用户规模突破千万级,推动卫星通信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政策红利驱动下,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正驶入发展快车道,但构建完整产业生态仍需多方协同发力。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加速期。2024年12月1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此前02组至04组卫星已分别于2月、4月、6月完成部署。尽管上半年发射节奏相对平缓,但自7月起,中国星网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连续完成五组低轨卫星发射任务,发射间隔从1-2个月缩短至3-5天,在轨卫星总数从7月前的34颗增至72颗。这一高频发射态势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正式迈入规模化组网阶段,通过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据业内人士透露,相关部门即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此举将推动商业运营进入实质性阶段,为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尽管取得阶段性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在星座建设方面,“GW星座”“千帆星座”等项目规划卫星总数超2万颗,但当前在轨卫星不足千颗,单星座规模与国外领先项目存在代际差距,全球无缝覆盖能力尚未形成。运力瓶颈成为组网阶段的核心制约——2024年美国158次航天发射中,SpaceX猎鹰系列火箭承担134次,其一级火箭复用次数最高达近30次。相比之下,我国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引力二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虽已进入试验阶段并计划年内首飞,但运力提升仍需时间。技术层面,低成本批量化制造、星间链路与组网技术、地面终端小型化与低成本化三大难题亟待突破,行业测算显示,实现全球初步覆盖需投入超千亿元。
构建健康产业生态需多方协同。作为“国家队”代表,中国星网应加快“GW星座”等国家级项目部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引领作用。民营企业则可深耕细分领域,例如天银星际作为国内少数具备恒星敏感器量产能力的企业,其产品已成为卫星“眼睛”——通过获取高度、经纬度及角速度等参数,实现太空精准定位。第二代低轨互联网卫星因采用激光通信技术,对定位精度要求更高,单星需安装多达7个恒星敏感器。随着全球低轨卫星数量未来几年将新增数万颗,且2-10年内陆续迎来更替周期,相关零部件市场潜力巨大。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形成协同布局。A股上市公司通宇通讯已构建覆盖“星—地—端”的完整产品体系,涵盖地面站终端、卫星通信载荷及终端应用三大类。电信运营商则需提前布局海洋通信、航空互联网、应急救灾等场景,通过培育用户需求推动技术迭代。华泰证券通信及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兴指出,三大运营商参与低轨卫星星座运营,可依托其庞大的个人用户基础、稳定的政企客户资源及成熟的销售渠道,加速商业化进程,推动技术从落地到市场应用的快速转化。这一产业协作模式将为卫星企业带来关键助力,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