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张雷以及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围绕“大模型落地产业”这一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从超级入口构建、AI商业模式探索到中国企业全球化机遇,分享了各自的前瞻观点。
韩歆毅将医疗场景视为AI落地的核心领域。他指出,医疗需求具有刚需性和中高频特征,蚂蚁集团已将技术突破重点聚焦于三大挑战:高质量医疗数据的获取与标注、大模型“幻觉”问题的抑制,以及医学伦理的边界把控。例如,其6月发布的AI健康应用AQ通过引入主任医师级数据训练,在健康咨询中实现了更精准的交互,同时通过建立医疗伦理顾问委员会,确保技术应用符合专业规范。
张雷则从硬件交互维度提出新视角。他认为,AI眼镜正在重塑人机交互逻辑——不同于AI手机或PC对传统触控模式的改良,眼镜通过主动感知用户视觉、听觉信息并实时决策,已展现出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范式转变。以小米AI眼镜为例,用户通过语音唤醒小爱同学的频率达到手机端的6-7倍,高频使用场景涵盖即时抓拍、基于图像的问答等。尽管当前眼镜仍作为手机延伸品类存在,但其显示精度、交互自然度等能力的提升,或将推动其成为下一代超级入口。
朱啸虎从投资逻辑出发,强调“成熟技术商业化”的路径选择。他以会议纪要工具和Voice Agent为例,指出去年纪要类应用因技术稳定、需求明确实现快速落地,今年语音交互类应用则在客服、销售、AI玩具等场景大规模普及。对于创业者,他建议避开协同类软件赛道——这类市场因AI对人力协作的替代效应,规模将显著收缩;而应关注大厂不愿涉足的“脏活累活”,如翻译、助手、学习服务等垂直领域。他特别提到,中国创业者擅长在AI基础上构建差异化用户体验,这一优势将在明年AI应用爆发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针对AI与软件的关系,三位嘉宾存在观点碰撞。韩歆毅认同“AI吞噬软件”的判断,认为大模型擅长以确定性方式解决确定性问题,且已出现软件自主生成Agent完成任务的趋势;张雷和朱啸虎则强调共生关系——低代码、无代码软件可能被AI取代,但复杂流程管理软件因Transformer架构的局限性,仍将与AI长期共存。朱啸虎以企业协同软件为例,指出AI虽能减少人力投入,但商用阶段的最后5%-10%精度提升仍需人工干预,这为创业公司创造了价值空间。
在用户留存这一核心指标上,朱啸虎直言,当前许多AI公司因产品缺乏持续吸引力,用户尝鲜后流失严重,导致融资时不敢披露留存数据,仅强调年度经常性收入(ARR)。韩歆毅则认为,医疗场景的刚需性可能弱化对留存的依赖——当AI医疗能提供媲美专业医师的服务时,用户自然会形成使用习惯。他同时强调,AI医疗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医生的“分身术”,通过辅助诊断让基层医生具备全科能力,而非完全替代人类医生。
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机遇,张雷认为供应链成本效率与AI生态优势是关键。他以小米为例,指出企业需通过快速迭代产品线、抢占市场形成销量优势,同时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提升产品粘性。朱啸虎则回顾投资案例指出,中国AI创业者在To C领域表现突出,明年应用爆发期将涌现大量机会。他预测,下一个字节跳动、快手或小红书级的应用可能已在今年成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将AI技术与用户体验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