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家保险资管机构陆续披露2025年半年度财务数据,行业整体业绩表现引发市场关注。截至9月11日,已有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意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5家机构完成信息披露,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7.88亿元,同比增长14.78%;净利润38.85亿元,同比增幅达30.72%。
从营收规模看,国寿资产以35.54亿元位居榜首,泰康资产以30.08亿元紧随其后,人保资产、中意资产、安联资管分别实现8.64亿元、2.16亿元和1.46亿元营业收入。增速方面,安联资管以36.95%的同比增幅领跑,国寿资产营收增长23.41%,泰康资产增长15.28%。净利润表现中,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分别盈利20.76亿元和13.16亿元,人保资产以3.91亿元净利润实现44.95%的同比增速,安联资管则成功扭亏为盈。
在资产规模上,5家机构总资产合计近500亿元。其中,国寿资产以265.78亿元居首,泰康资产146.22亿元次之,人保资产、中意资产、安联资管总资产分别为59.98亿元、19.94亿元和5.4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业务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泰康资产受托管理第三方资产规模超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18%;国寿资产第三方业务规模达9300亿元,同比上升16.25%。
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趋势同样显著。9月2日,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开业,成为继安联资管后的第二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该公司由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全资设立,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注册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此前,金融监管总局已于6月批复友邦人寿和荷兰全球人寿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待这两家机构完成筹建后,国内保险资管机构总数将增至37家。
对于行业格局变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指出,外资机构在跨境资产配置、ESG投资等领域具有成熟经验,其入场将推动国内机构在治理结构、绩效分析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加快改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则认为,头部机构优势将持续扩大,中小机构若无法突破第三方业务瓶颈或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第三方业务的发展被视为行业转型关键。余丰慧分析称,险资通过拓展第三方业务可减少对母公司保费的依赖,实现管理能力的市场化变现,同时推动投研体系和服务模式升级。目前,国寿资产、泰康资产等头部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力已获外部资金认可,第三方管理规模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