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全流程国产化的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SpikingBrain-1.0)。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团队核心成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李国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大模型的技术瓶颈,更通过仿生设计开辟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
与传统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主流大模型不同,“瞬悉1.0”采用仿生设计理念,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脉冲信号传递机制实现信息处理。李国齐解释,该模型具有三大核心优势:其一,借鉴大脑结构进行架构设计,开创了启发式技术路线;其二,利用0/1脉冲信号实现超低功耗运算,结合事件驱动硬件特性显著降低能耗;其三,创新记忆压缩机制,像人类大脑一样提炼关键信息,避免重复处理冗余数据。这种设计使模型在处理超长文本时仍能保持高效响应,解决了传统大模型面临的存储和计算瓶颈问题。
模型命名蕴含深刻技术理念。“瞬”字体现效率革命,在400万Token处理场景下实现百倍级加速,这种瞬时处理能力源于脉冲神经元的快速响应机制;“悉”字则代表深度理解,通过模拟神经元内生复杂动力学,实现更智能的信息处理。李国齐特别强调,这种基于内生复杂性的架构设计,使模型在保持技术深度的同时具备人性化特质。
在应用场景方面,该模型展现出独特优势。以高能粒子物理实验为例,面对每秒108个数据点、单点2.5MB的超大流量,模型可实时追踪超长数据流中的异常信号。在法律文书分析领域,模型能够一次性完整处理百万字级复杂文本,精准捕捉跨条款约束关系。这些特性使其在DNA序列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前沿科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研发团队透露,这一突破源于十年技术积累。针对深度类脑脉冲神经网络的可训练性、端侧任务性能差距等基础性问题,团队已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此次发布的模型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国际同类产品,更构建了从机制原理到工程实现的完整技术闭环。李国齐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Scaling law瓶颈,而人脑作为唯一已知的通用智能系统,其结构功能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启示。
国际竞争格局方面,欧美在类脑计算、神经形态芯片等领域持续投入,近两年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大量研究成果。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在类脑智能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李国齐认为,我国此次实现类脑脉冲大模型的规模化落地,标志着在算法算力协同优化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为推动技术生态建设,团队同步开源70亿参数版本模型,并开放760亿参数模型的测试接口。这一举措既展示了我国在大规模模型训练部署方面的技术实力,也为全球研究者提供了对标交流平台。李国齐表示,开源策略体现了中国科研团队与国际共享成果的开放态度,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步伐。
据悉,研发团队已规划后续迭代路线。瞬悉2.0、3.0版本将深入探索神经元动力学特性与线性注意力机制的融合路径,致力于构建具有生物合理性的通用智能模型。在应用推进方面,团队计划拓展模型在复杂多智能体模拟、超长序列科学建模等领域的落地,持续探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