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近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这场科技盛会中,AI眼镜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多家企业集中展示了具备拍摄、实时翻译、动态投影等功能的创新产品,勾勒出智能穿戴设备的新图景。
在技术突破层面,蚂蚁集团发布的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引发行业关注。该框架通过开放金融级安全能力,构建起涵盖安全防护、智能交互、无缝连接的核心技术体系,为AI眼镜从基础工具向个人智能助手演进提供了底层支撑。蚂蚁集团大安全CTO陈亮在发布现场强调,gPass已实现Android与RTOS双系统芯片级安全方案的适配,通过端到端加密和设备认证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真实性,同时集成无感核身功能保障操作安全性。
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AI眼镜仍处于功能迭代初期。受限于硬件算力与存储容量,设备难以运行复杂应用;软件生态方面,中低端产品存在动态应用加载障碍,导致服务扩展受限。他特别提到,原生应用稀缺、交互逻辑差异带来的开发门槛,以及芯片系统选型的碎片化现状,正在制约行业服务能力的深化。“构建开放可信的基础设施,是推动AI眼镜向个人智能体转型的关键。”喻纯表示。
针对这些行业痛点,gPass技术框架在连接层面展现出创新价值。该系统可智能感知用户时空信息,支持与多类型智能体的消息交互,目前已实现“看一下支付”等场景应用。陈亮透露,gPass已与Rokid、小米、夸克、雷鸟等品牌达成合作,未来将在文旅、出行、医疗等领域拓展技术潜能。
值得关注的是,蚂蚁集团明确表示不会涉足AI眼镜硬件制造。陈亮在接受采访时强调,gPass的定位是行业技术加速器,旨在通过开放能力推动生态共建。他举例称,当前行业在摄像头变焦、声纹识别等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特别是虹膜识别等生物特征技术的硬件适配标准尚未完善,这些都需要产业链协同攻关。
作为智能眼镜的潜在用户,陈亮以个人体验指出行业改进方向。他表示,目前设备佩戴舒适度仍有提升空间,自身因无法忍受鼻梁压迫感而未使用AI眼镜,但期待轻量化产品上市。对于技术发展路径,他认为AI眼镜的终极形态将实现数字生活全场景覆盖,用户可通过眼镜完成新闻浏览、股票查询等日常交互。当被问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时,他预测需要五年左右的技术迭代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