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南的群山深处,平塘县克度镇因“中国天眼”的落户焕发新生。这座原本静谧的山乡小镇,如今已蜕变为集科研、旅游、科普于一体的“天文小镇”,成为星空经济浪潮中的标杆案例。站在观景台远眺,直径500米的“中国天眼”如银色巨碗静卧山谷,其捕捉的脉冲星信号已突破1000颗,甚至捕捉到来自河外星系的快速射电暴,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超级耳朵”。
科技赋能让天文观测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体验。在小镇的元宇宙XR沉浸式体验馆内,游客戴上AR眼镜即可“穿越”星际:黑洞的引力漩涡触手可及,脉冲星信号如流星划过眼前,虚拟解说同步讲解宇宙演化史。这家2024年10月开馆的科技场馆,通过VR、AR与实时数据可视化技术,将40分钟的沉浸式旅程打造成从平塘大桥“直抵”宇宙诞生之初的奇幻之旅。北京游客郑珺阳在大湾区天文科技节上亲历了类似体验——他操作望远镜观测月球环形山,手绘太阳黑子分布图,还通过智能设备捕捉到木星卫星的轨迹。
硬件升级是星空经济的基石。平塘“中国天眼”景区配备数十台大型光学望远镜,可清晰观测月球表面、太阳黑子及木星大红斑。浙江台州“摘星谷”投入2000余万元改造智能民宿与观测点,游客在恒温观星舱内通过电动云台调整望远镜,无需手动校准即可捕捉星云细节。贵州平塘问天旅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石国锋透露,景区通过智慧调度平台实时监控客流,人脸识别储物系统将单人次存取时间从1分钟压缩至3秒,动态车辆监控与驾驶员酒精检测系统则保障了夜间观星的安全。
科普与科创的融合正在催生新业态。在克度镇天体物理实验室,游客可模拟“中国天眼”接收脉冲星信号,或通过引力波实验装置感受时空扭曲。深圳市南澳西涌暗夜天文馆则走“公益+教育”路线,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同时,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发天文研学课程。该校学生曾凭借西涌暗夜社区的光污染调研项目,斩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社区案例更被深圳中学国际班选为国际课程研究素材。
产业延伸触角已伸向航天领域。青海冷湖科创园区依托海拔3000米的地理优势,构建起涵盖火箭组装、装备测试、航天发射的全链条研发基地。今年5月,陕西奥德昱泽科技公司在此成功发射中学生研制的“飞燕一号”气象探空火箭,飞行高度达10555米,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向青少年群体敞开大门。深圳气象局则聚焦光污染研究,其西涌暗夜社区通过持续监测星空亮度、大气透明度等数据,为天文观测站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更吸引哈工大深圳空天院、深圳大学等机构开展太阳活动、行星探测等联合研究。
从贵州山坳到粤港澳大湾区,星空经济正突破地理边界。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将西涌社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团队开发的星座认知APP、星轨摄影工具包等文创产品已产生经济效益;广州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以社区光污染数据完成国际期刊论文;就连小学生也参与其中,其调研报告成为当地制定《暗夜保护条例》的重要参考。当科技之光照亮夜空,一场关于宇宙、产业与未来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