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再度成为行业焦点。作为汽车产业的风向标,这场已连续举办21届的盛会持续汇聚行业智慧,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论坛的见证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的汽车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的深刻转型,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天津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中,整车企业的转型步伐尤为引人注目。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通过“油电共线”改造,实现了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柔性生产。其智慧车间内,每55秒便有一辆整车下线,探岳L车型的上市与探岳家族第100万辆整车下线,标志着企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的双重突破。更值得关注的是,总投资23亿元的3款新车型项目已启动技术改造,涵盖两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与一款燃油车型,计划于2026年陆续投产。与此同时,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一汽-大众签署的新能源车型合作备忘录,将推动该基地向全品类新能源车型生产转型,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另一家整车制造巨头长城汽车在天津的布局同样亮眼。其DE平台新车型项目总投资达32亿元,4款新车型的产线建设稳步推进,预计第三季度实现标准化作业。项目投产后,将带动区域内零部件配套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而一汽丰田销售公司的迁入,则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闭环,强化了其在津总部功能。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以天津为战略支点,围绕“醇氢+电动”技术路线,加速布局绿色智能商用车市场,推动醇氢电动商用车体系在当地落地。
数据印证着转型成效:今年1-8月,天津经开区三大整车厂产量达41.97万台,同比增长5.06%,占全市比重超85%;整车产值486.7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市比重近77%。新能源车型的持续导入,正推动产业“含金量”与“含智量”同步提升。
整车企业的转型浪潮,带动了零部件产业链的深度重构。作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天津经开区汇聚了200余家配套企业。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长城汽车曼德项目总投资11.53亿元,其光电与热系统工厂将于年底投产,智能化产线使产品距离整车产线最短仅300米,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天津爱信首款新能源减速器M190的下线,则为一汽红旗新车型提供了“小而强大”的驱动解决方案,其体积较传统系统缩减一半以上。
产业升级的背后,是高能级载体平台的支撑。天津经开区打造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聚焦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与智能驾舱、自动驾驶等领域,与原有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舍弗勒新能源智能制造项目、大众变速器动力电机项目、敏实集团电池盒项目等一批核心零部件项目相继落地,去年零部件企业产值规模达676.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绿色转型成为天津经开区汽车产业的另一大关键词。依托完备的产业链与技术积淀,区域正构建覆盖整车改装、零部件再制造、电池循环利用的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的入驻,将打通退役车辆“收—拆—用”全流程,通过规模化再生利用与国际技术合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渤天-远程二手车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则聚焦商用车再制造,年产能预计达7500辆,采用先进检测技术与智能化物流系统,形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再制造闭环。据测算,零部件高效再利用每年可减少大量钢材消耗与碳排放,为区域“双碳”目标提供实质性支撑。
从燃油时代到电动智能时代,从制造到“制造+再制造”,天津经开区的汽车产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绿色篇章。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的赛道上,这片产业热土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