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金融报》披露,历经二十载波折的奇瑞汽车,终于在资本市场迎来关键突破。这家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将于9月17日正式启动招股程序,目标估值锁定1400亿港元,预计9月下旬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若成功募集15亿至20亿美元资金,将成为2024年港交所规模最大的汽车行业IPO。
招股文件显示,奇瑞此次募集资金将投向五大战略领域:包括开发多款新能源及燃油乘用车型、投资智能驾驶与下一代动力技术、加速全球市场网络建设、升级安徽芜湖核心生产基地,以及补充日常运营资金。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2-2024年营收连续三年实现跨越式增长,分别达926.2亿元、1632.1亿元和2699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已达682.2亿元。同期净利润从58.1亿元增至143.3亿元,2025年首季盈利47.3亿元。
这家创立于1997年的车企,其上市之路堪称中国汽车工业资本化的缩影。2004年首次启动IPO时,因与上汽集团的股权纠葛被迫暂停;2008年完成股改后,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因股东人数超限再度折戟。此后十年间,奇瑞多次尝试资本运作:2015年旗下金融板块港股、A股双线IPO失败,2016年新能源板块借壳上市计划因生产资质问题搁浅,2024年2月首次递交的港交所申请更因未在六个月内完成聆讯而失效。
转机出现在2024年8月29日,奇瑞重新递交上市申请后迅速通过聆讯,并启动全球路演。这份坚持终获回报的背后,是持续向好的经营数据支撑:2024年全年销量达260万辆,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量114万辆占比44%,推动国内排名从第八位跃升至第六位。特别在新能源领域,奇瑞2024年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12%,插混车型增长345%,形成燃油、纯电、插混三线并进的产品格局。
分析人士指出,奇瑞此次IPO的特殊性在于其"双线作战"能力——既保持传统燃油车市场领先地位,又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研发投入达123亿元,占营收比例4.6%,重点布局的鲲鹏超性能电混C-DM系统、火星架构超级混动平台等技术已进入量产阶段。随着欧洲、拉美等海外生产基地陆续投产,这家中国车企正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产业"的全方位出海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