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经济体,并以24个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三年领跑全球。路透社分析指出,这一突破与中国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密不可分。在全球创新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展现强劲韧性——2024年全球研发支出增长率从4.4%降至2.9%,而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较2020年增长48%,强度达2.68%,超越欧盟平均水平。
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观察到,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高通胀导致企业实际研发支出低于十年均值,而中国凭借稳定的发展环境和高质量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从“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运,从量子计算突破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迭代,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度实践。中国人民大学王孝松教授指出,经济、科技、人才体制改革的协同发力,构建了系统化的制度保障,推动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凸显,是中国科技跃升的关键。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达74.4%,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日均产生超16项专利,其无热扩散技术更将电池安全提升至全球最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与市场环境的优化,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正如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代表所言:“每天都有新专利诞生,这是创新生态持续完善的直接体现。”
人工智能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擦亮了中国创新的名片。中国AI专利占全球总量的60%,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多款全球首发智能产品等“首次”均落地中国。美国专利服务商Avanci总裁劳里·菲茨杰拉德透露,该公司正通过扩大在华业务,推动国际企业共享中国技术成果。德国《经济周刊》评论称,中国的技术实力正吸引全球投资者重新布局。
中国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已惠及全球。沙特引入中国AI大模型提升运营效率,马来西亚借助中国移动支付技术繁荣旅游业,非洲多国通过中国无人机技术发展智慧农业。过去五年,中国在新能源、航天等领域牵头制定532项国际标准。《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评价:“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可持续转型提供了重要动力。”
开放创新的中国,正通过一系列国际展会释放合作机遇。2025年服贸会以“数智领航”为主题,第22届东盟博览会首设人工智能专馆,即将举行的数字经济博览会将集中展示前沿技术。多家跨国企业高管表示,每次到访中国都能感受到技术迭代的震撼,“置身这场创新浪潮中,是企业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