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在四川遂宁举办期间,固态电池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其技术突破、产业化进程及市场走向引发广泛关注。
安徽大学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金虎林指出,固态电池产业化路径已获国家规划支持。根据规划,2026年将启动硫化物固态电池装车示范,2027年推进千辆级规模应用,2030年实现500Wh/kg能量密度目标。他同时强调,AI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加速破解产业化瓶颈,推动固态锂电池商业化进程。不过,液态锂电池仍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95%以上份额,未来5至10年仍将主导市场,但其技术升级路径已转向高镍化、硅碳负极及半固态电解质涂层等方向。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宇平则从技术可靠性角度提出警示。他指出,当前研发集中于硫化物体系的固态电池面临成本高、量产难等核心问题,短期内难以成为主流技术。即便解决部分技术细节,长期运行场景下的可靠性仍需突破未知挑战,需探索全新路径打破困局。他直言,固态电池虽为全球研发焦点,但商业化进程仍存多重障碍。
资本市场对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已形成共识。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曾韬表示,低空经济与具身智能的发展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未来3至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产业化推进最快的国家。不过,他也强调全固态电池量产面临材料优化、界面问题、安全环保等难题,乐观预期下2027年可实现稳定生产与装车验证,规模化量产则需等到2030年后。
蜂巢能源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苗力孝从技术实操层面透露,全固态电池在材料、设计、制造等领域面临172项技术挑战,其中固固界面接触、材料稳定性、致密化技术等六大问题最为关键。他表示,目前这些难题已形成新的解决策略,全固态电池正以超预期速度推进,但新策略伴随新问题,产业化仍是一场持久战。
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分享的数据显示,2024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已迈入GWh量级,应用场景从高端消费电子、无人车等领域向乘用车装车试验渗透。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节点从原计划的2030年提前至2027年,部分企业已启动产线设计工作。
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庆生对此提出理性提醒。他强调,行业需警惕技术夸大与市场造势,反对脱离技术本质的过度炒作。针对“固态电池2026年成本降至1元/Wh”的说法,他明确表示不认可,认为该目标违背技术溢价与研发成本分摊的商业逻辑。他指出,固态电池量产初期成本将是现有电池的2倍以上,后续需通过技术迭代逐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