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再迎国际合作新进展,嫦娥七号任务将搭载来自七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六台科学载荷,其中包括俄罗斯、巴林、埃及、意大利、瑞士、泰国以及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的科研设备。这一多边合作模式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国际合作领域迈出重要步伐,为全球深空探测注入新动力。
原计划搭载阿联酋"拉希德二号"月球车的合作方案因外部因素调整。根据中美签署的相关技术协议,由于该月球车涉及美国技术组件,受1976年《国际武器贸易条例》限制,最终未能成行。美国方面随后将相关设备纳入其月球背面探测计划,这一变动促使中国与泰国等国深化合作,推动探月任务多元化发展。
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NARIT)研发的"CE-7 MATCH"高能粒子探测器已成为中泰航天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该设备采用镁合金轻质结构,表面经镍涂层处理,在保持14.6×14.5×26.5厘米紧凑体积的同时,实现比铝材轻40%的突破。其5微米级机械加工精度创下泰国航天领域新纪录,81个核心部件全部由泰国自主制造。
项目研发历经三个关键阶段: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完成电气模型构建与太空环境模拟测试;次年3月至7月开展合格模型制造,重点突破热控涂层技术;最终阶段完成飞行模型组装。该设备将精准测量月球轨道高能粒子流,为评估太阳风暴对航天器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其探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与研发的中方机构包括国家航天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等顶尖科研单位。泰方团队将在设备校准阶段与中方共同开发辐射源定位算法,通过实时调整探测器姿态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这种技术转移模式使泰国首次掌握航天器姿态控制核心算法,为后续独立开展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嫦娥七号任务聚焦月球南极水冰探测,计划2026年下半年发射。该区域永久阴影区可能保存着数十亿年前的水冰资源,探测器将采用飞跃式探测技术,直接进入洞穴内部取样。相比遥感探测,这种实地考察方式可获得更确凿的水存在证据,对建立月球基地具有战略意义。
月球水资源的开发将彻底改变深空探索模式。据测算,每吨月壤可提取约600公斤水,既能满足航天员生命维持需求,又可通过电解制取氢氧燃料。这将大幅降低从地球运输物资的成本,使月球基地建设成为可能。目前已有17个国家和50余个科研机构参与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
该科研站预计2035年完成基础建设,2045年拓展为包含月面生存舱、核能电站、月壤制氧系统的综合设施。嫦娥八号任务(计划2028年发射)将重点验证月面3D打印技术,利用月壤原位制造建筑材料。这种"就地取材"的建造模式,配合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正在构建完整的月球基地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