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百度“新引擎”:Robotaxi浪潮下,萝卜快跑能否扛起未来大旗?

   时间:2025-09-23 00:02:4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Robotaxi行业近期成为资本与技术交汇的焦点,多方势力加速布局,推动这一赛道进入商业化关键期。9月17日,哈啰宣布旗下Robotaxi业务获得阿里巴巴战略投资,双方将联合推进技术落地与规模化运营。几乎同时,英伟达被曝正在孵化Robotaxi项目,计划在近期全员大会上披露细节。两大科技巨头的入场,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赛道再添变数。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的表现备受关注。9月17日,百度港股单日涨幅达15.72%,本月累计上涨47%,资本市场对其自动驾驶业务的信心显著提升。分析认为,除美联储降息等外部因素外,百度在B端AI合作、昆仑芯订单等领域的突破,以及萝卜快跑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均是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萝卜快跑2025年第二季度订单量达220万单,同比增长148%,累计服务超1400万人次,位居全球首位。更关键的是,其已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今年有望在城市级运营中实现盈利。但受限于国内政策环境,大规模普及仍面临挑战。为此,百度将目光转向海外,试图通过全球化布局突破瓶颈。

今年2月起,萝卜快跑加速出海,先后登陆迪拜、阿布扎比,并与Uber、Lyft等国际出行平台达成合作。其中,与Lyft的协议计划在欧洲投放数千辆无人车,目标组建欧洲最大自动驾驶车队。全球化战略的背后,是成本优势与市场空间的双重考量。第六代无人车单车成本降至20.5万元,仅为Waymo的1/7,规模化运营后有望进一步压缩至15万元。而在海外发达市场,Robotaxi的定价可达国内数倍,利润空间更为可观。

出海不仅是商业扩张,更是规则制定的先机争夺。当前,全球自动驾驶法规尚处空白期,早期入场者有望主导标准制定。例如,萝卜快跑与迪拜道路交通局共建智慧交通系统,在瑞士按GDPR要求完成数据合规,本质是将中国技术框架嵌入当地监管体系,为后续进入欧美市场铺路。这种“标准输出”模式,或将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新范式。

然而,海外扩张并非坦途。品牌认知不足是首要挑战,特斯拉、Waymo已建立强大市场壁垒,萝卜快跑需通过补贴、试乘等方式建立消费者信任。数据合规则是另一大门槛,欧盟GDPR、美国CCPA等法规对个人信息、高精地图数据提出严格限制,迫使企业调整技术迭代模式。初期投入成本高昂,市场教育周期漫长,均考验着企业的资源调配能力。

行业爆发前夜的竞争愈发激烈。哈啰6月入局,9月即宣布2026年量产、2027年部署5万辆的计划;马斯克则放言,2026年底特斯拉将在全美运营超百万辆自动驾驶车辆。机构预测,2025-2030年Robotaxi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60%-90%,此时入局可借势百度等先行者的经验,降低试错成本。一旦头部企业形成品牌、数据、供应链的闭环,后来者将面临更高壁垒。

巨头们的野心远不止于出行服务。以英伟达为例,其发力Robotaxi的核心目标是验证GPU芯片与物理AI大模型的工程能力,进而定义下一代技术标准。自动驾驶被视为“物理AI”的首个大规模商用场景,谁掌握车载芯片、操作系统、数据闭环等核心技术,谁就可能主导未来十年的机器人产业。这种战略考量,解释了为何英伟达、特斯拉等企业不惜重金布局——他们争夺的是产业革命的主导权。

据36氪报道,英伟达计划通过Robotaxi项目,构建从芯片到算法的全链路技术体系。黄仁勋曾公开表示,自动驾驶是第一款大规模商用的“机器人”,若能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实现安全运行,意味着其技术框架已具备支持各类机器人落地的能力。这种“技术验货”逻辑,让Robotaxi成为巨头们必争的“战略高地”。

市场对Robotaxi的想象空间持续扩大。“女版巴菲特”凯瑟琳·伍德预测,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美元,涵盖出行服务、平台估值、能源、数据等多个领域。当前,无论是传统车企、科技巨头还是初创公司,均试图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对他们而言,Robotaxi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是定义未来技术规则的关键战役。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